来都没碰科幻这个类型的电影。 要知道,陆晨一向沉稳。 导演圈中的不败战神,这时候把手伸向科幻,很明显。他是真有把握打开华国科幻电影的大门。 其实严格来说。 华国国产科幻的探索和尝试从很久以前就开始了,尽管步履维艰,却从未停止。 在这之前,其中不乏也有许多优秀的出类拔萃的作品,它们值得被提起,也值得被记住。 比如《霹雳贝贝》。 估计很多80后、90后的观众对这部电影很有印象。 在《流浪地球》扬眉吐气之前,这部电影才是最为人称道的科幻片。 三十年前,我们也有如此迷人的科幻片。 无需精细特效,也无需大明星,有的只是一个奇妙的想法,以及一个充满童趣的故事,在今天来看,《霹雳贝贝》依旧透着惹人喜爱的气息。 在今天聊科幻片,电影人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烧钱”二字。观众已经习惯于《阿凡达》《变形金刚》《复仇者联盟》等好来坞科幻大片的视效轰炸,没有大场面的科幻片能吸引到观众吗? 但是,在1988年,一部中小成本的国产科幻片《霹雳贝贝》却惊艳了国人。 影片在影院放映之后就已收获不俗的口碑,之后在电视台不断重播中,更是给无数小观众留下美好的记忆。 一部没有高成本投入,没有大明星,没有特效大场面的科幻片。 《霹雳贝贝》由华国儿童电影制片厂1988年出品,故事的起源是编剧在冬天的BJ总是被静电困扰,干燥的冬天穿着毛衣总是会产生静电,被静电打一下的手还会疼。 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自然现象,编剧就想到假如有一个孩子双手会发电,他的生活将会起到怎样的变化? 就这样延伸出贝贝的故事。 原来的剧本叫做《带电的孩子》,后来主创们改成了《霹雳贝贝》这个听起来更响亮和吸引人的片名。 《霹雳贝贝》当时拿到的投资不到50万元,即使是在1980年代,这个电影投资也只能算是中小成本。 尤其是在国产科幻片制作经验稀缺的前提下,且不说电脑特效,就算是道具和动画特效的使用也是捉襟见肘。 所以《霹雳贝贝》的电击效果基本都是靠演员演出来,片中最吸引人的飞碟和外星人的场景,就是最费成本的特效场面了,但整体的效果仍然达到了很好的视觉奇观性。 可以说,《霹雳贝贝》是概念先行的科幻电影,用贝贝可以发射电流的设定来构筑一个充满童趣的故事。 除了这部之外,还有《魔翡翠》。 这部片是陆晨在小学的时候看的,那时候感觉超级新鲜,里面有外星人哎,而且超想获得那个翡翠。 最搞笑的就是那个小孩的叔叔,以为得到了魔翡翠的力量,直接让人家女主脱…… 除此之外。 陆晨还看过《拯救爱情》。 这部电影也不错,讲的一个外星人不知道什么叫爱情,于是到地球上找爱情,反正挺凄美的一个爱情故事,最后男主出名了就不要女主了,再后来男主眼睛瞎了…… 当然。 还有《力王》。 只不过这部片子有些过于血腥,因此陆晨不怎么喜欢。 这些电影虽然不错,但是算不上硬科幻。 孙子,也就导致很多人没什么印象。 毕竟在大家的观念之中。 《变形金刚》之类的才算是真正的科幻,而这样的电影,到如今一部都没有。 陆晨喜欢《流浪地球》。 看惯了好来坞科幻片超级英雄拯救世界故事的观众,可能很难习惯于钢铁侠的头盔打开后,露出的是一张华国人的脸。 《流浪地球》的故事就放弃了个人英雄的讲述,而是放大了华国人对土地的这种情感——当地球出现危机时,西方人的故事往往是换一个星球,而我们的想法是带着地球跑路,这是独属于我们的浪漫和科幻叙事。 陆晨很欣赏那句话:“在灾难面前,西方人的说法是诺亚方舟,我们祖先的说法是精卫填海,愚公移山。” 这就是我们华国人的浪漫。是西方国家不懂,甚至不太理解的浪漫。 《流浪地球》就是这样的浪漫。 《明日战记》为什么会输。 原因在陆晨看来就是这点,西方的个人主义的英雄电影,我们华国人真的喜欢看吗? 其实不然。 这也是西方的科幻电影越来越在国内抢不到市场的原因。 看过《明日战记》的观众都在评论中提到了剧情的问题。 其实,在陆晨看来,这方面的问题也有。 如果拿掉科幻的外壳,本片还是警匪片的内核,相较于正常的警匪片而言,剧情又非常简单,就是一个黑警的故事。 但以古天为首的正派小分队对抗张佳辉饰演的大反派时,又没有制造出足够的戏剧冲突,篇幅全都落在了机甲大战上。 从电影所呈现的效果来看,很容易就发现这个项目其实是机甲概念和美学先于故事而存在的。 但是这些问题绝对不是影响票房的核心问题。 很好的例子。 《独行月球》为什么会成功? 尽管类似《独行月球》严格意义上来说算不上是硬科幻。 硬要往科幻片扯的话,可以说是喜剧科幻片。 这部电影的故事也很简单。 可他为什么就成功了,而《明日战记》偏偏就失败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