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饭后,困意不自觉翻涌。
席夏仰靠在椅子上,揉了揉肚子。
早晨和中午有按时吃医生开的胃药,午饭除了管家必做的牛排,都是养生养胃的菜,整个人舒适了不少。
她才被贺霆云盯着喝完了最后一碗汤,接连丛生的哈欠里都带着香浓的鸡汤味。
席夏慵懒地打了个哈欠。
安宁中夹杂着碗筷相碰撞发出的清脆声响。
家里没别人,只有贺霆云。
阿姨不在家时,他就会主动承担起诸如收拾碗筷这样琐碎的家务。
亲力亲为得不像含着金汤匙出身的尊贵少爷。
倒不是说豪门总裁就应该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食人间烟火,也不知人间疾苦,但和他的发小比起来,贺霆云就显得格外与众不同。
——据骆怀薇吐槽,初次到她家拜访登门的姜炎,连洗碗机都不会用,手忙脚乱得想表现。
也许贺霆云是掌握了自律变态必备的生活技能。
她以前好奇地问过他。
他只说,从小到大住校,习惯了去照顾别人。
这三年她没能深入走进他的过往,无法证伪。只有残存记忆里,林江只言片语的提及,隐约能印证贺霆云话里的真实性。
席夏闭上眼。
伴着贺霆云在厨房里走动的声音,那些琐碎的记忆片段纷至沓来。
林江到宛京读大学那年,也是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一年。
没人想到这一年是整个行业不平凡的里程碑。
智能手机普及时手机网民的年增长率逼近20%,手机应用数量爆发式增长,如今不稀奇的各类APP走进人们的视野。
移动支付、二维码、网络社交……
未来时代的基础,在那时看上去格外新鲜。
林江拿着新一代智能手机踏入宛京这座大都市时,席夏还是刚刚步入初一,仍被白姨严格管控用台式机上网时间的小豆丁年纪。
她没有智能机,没有办法下载应用,没法和林江发那种时髦的语音消息。
只能抱着吉他坐床上,开着免提打电话。
“哥,白姨让我问你,需不需要寄点冬衣呀?北方下雪会很冷吧。”
那天放学,席夏奉旨给林江打电话。
她第一次靠自己的记忆背下了林江的号码。
林江知道家里挂念,到学校报道后第一件事就是办了个本地的号码。
为了督促她背下来,尾号特意选了她的生日0809。奈何前面其他数字不符合记忆规律,她打了三次才记住。
林江说:“听说冬天有暖气,衣服我自己买,我室友是宛京人,晚上他会带我们到附近熟悉熟悉。”
席夏哇了一声:“本地人耶,他家有四合院吗?是不是咬字特别含糊,特别吊儿郎当呀?”
话音刚落,她好像听见一道短促的闷笑。
不过没听清,只有林江无奈对别人道歉:“抱歉抱歉,我还以为宿舍就我一个人呢,就开了免提。妹妹不懂事,你别往心里去。”
在她面前语气轻柔的哥哥,在室友面前格外谦逊有礼,充满热烈的朝气。
“啊呀!”席夏意识到自己说错了话,压低声音,“快关掉啊!”
“关了,我刚出门。”林江叹气,“……小西瓜,虽然我接电话免费,但家里的话费也是钱,你多说点有营养的东西好不好?”
林江的学生优惠套餐——1G流量和500分钟套餐,只要三十多块钱还有返点。
那时候是3G的天下,工信部都还没有给运营商下发4G牌照。林江大部分的电话时长,都消耗在了和没有手机的席夏通讯之中。
“好好好!我昨晚写了一段,你听听!”
席夏知道林江想捂着“临江仙”的马甲,聊词曲的时候都不会待在宿舍,听见他说出了门,连忙坐正,拨动吉他弦。
刚刚室友那声低低的笑意被她忘在脑后。
入学第二周,课表正式确定,林江就固定在周末和她讨论音乐,周中她打电话只聊家常,顺便哼哼自己的新灵感给他听。
一周五天,林江的晚课排得都很满,他们通话的次数并不算频繁。
每次席夏写完作业拨去电话,他都在下课的路上。
久而久之,她练就了能从背景声音里分辨出他每段路都在往哪儿走的能力。
去图书馆还书时会有刷卡的“滴”声;
去小卖部顺路买夜宵能听见冰糖葫芦的吆喝声;
等里面传来此起彼伏的突然爆发的激昂吼声,她就知道,林江回到了男生宿舍。
相比走廊,林江的宿舍相对安静一点。
背景里,一直有个声音很厚实的男生总在别人讲题,很像她的班主任,说话很容易犯困,但没有起伏的声音四平八稳,又不能归于噪音行列。
她知道那是林江的学霸室友,勤工俭学当家教。
“你们不是四人寝室吗?怎么只住了三个人呀?”席夏好奇地问,“我都没听过你宛京室友的声音。”
除了上次那声淡淡的嘲笑。
“是四个,另外两人都是金融系的。”林江说。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另外两位是“如同另一个世界的”宛京阔少,林江不怎么提及他们,而席夏错以为是林江和室友关系不好,担心地多问了两句。
林江说,他们院系按四人分配宿舍到最后,只剩下他和学霸室友,他俩和其他院系的人住一栋楼。
“有一个不常住,另一个……话少。”
不常住的是姜炎,话少的是贺霆云。
现在想来,那不是话少。
那就是锯嘴葫芦。
那时她还不知道,自己有一天会逼着哥哥的话少室友领证结婚,会在他的寡言冷淡中渴求被爱,会因为这个锯嘴葫芦折磨到需要去看医生。
而拜林江收音效果很尴尬的手机所赐,那两人在她脑海里也只留下了一点点声音的印象。
姜炎的声音就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