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八月底的返校日,通往奕华中学校门往外延伸近五百米的路上都会依次排列着各款名车在艰难地往前蠕动。每向前挪一米,离学校就又近了一米,说不定,离梦想中希冀孩子考上的那所名牌高校,也能微微靠近那么一小步。
我坐在爸爸的车上,混杂在这送子女求学的豪华车队中消磨耐性,思绪杂乱如麻。
爸爸精确地控制着车速和车距前进了一小段路又被堵得停下,我见离校门大约也就只有两三分钟步行的距离,便对爸爸说:“爸,我还是下车自己走过去好了。”
爸爸没反对,点了点头。
我打开车门正要和他说再见,他先开口了,“慈慈,爸爸这次,大概会去半个月。”
“行,放心吧,我会照顾好自己的了,不用担心。”我拿好行李袋下了车,在关上车门前又探头进车里补上一句,“爸爸加油,把妈妈和姐姐都带回家来。”
爸爸没回应我,那双如鹰的眼睛被隐在了墨镜之下,让人无从透过心灵的窗户猜想他心中所思。他只是以慈父的角度叮嘱我,“在学校多吃点,学习不用太拼命,但也不能松懈。有什么事打电话给我。”
“没问题。爸爸开车注意安全,再见。”关上车门告别爸爸,我拎着行李袋往奕华中学被小车堵得水泄不通的校门走去。
喘着粗气爬了五层楼回到宿舍,空无一人。下午一点多就跑回学校里迎接正式高三生活的我是宿舍里的第一人,这一点都不奇怪。我把行李袋放在书桌上,动手收拾床铺和柜子。
花了近一个小时整理好自己的窝,顺手把宿舍卫生也给打扫了,她们几个还没回来。
我百无聊赖地玩玩手机躺在床上,脑子里想的都是妈妈和陶霓。想着想着鼻子又酸了,干脆抽出压在了枕头底下的全家福,于是半个月前的那场重逢再次被按下了“重播”。
那日接到左筱光那通午夜凶铃后我第一反应就是要立即通知爸爸。但我的电话还没打通爸爸就面色凝重地回来了,出口的第一句话是:“慈慈,去收拾几件衣服,我带你回北城。”
“北城?现在?为什么?”我的脑筋转不过来,连发三个问号。
爸爸没有回答,看着我反问:“你想不想见你妈妈和姐姐?”
我愣了愣,恍然大悟地再反问:“爸爸,难道早上那起劫杀案的受害人真的和妈妈还有姐姐有关系?”
爸爸的脸上难得现出了惊讶,“谁告诉你的?”
“筱光。”我终止了这种反问式交谈,“姐姐原来也是齐一中学的学生。”
爸爸绷紧了面部肌肉,边向他的房间走去边催促,“快去收衣服,五分钟后集合。”
我马上冲进了房里。
这天晚上爸爸开车载着我连夜赶回了北城。我这才知道原来这些年妈妈和陶霓就住在南城,换言之,我们这一家,曾经离得那么近,就在同一城市里,一南一北。
到北城的家时已近深夜十一点。爷爷和奶奶都睡下了。爸爸事先没有通知两位老人家,担心他们若是知道我们突然这么急在夜里来北城,一定会胡思乱想或者是撑着睡意等我们。我轻手轻脚地进了爷爷奶奶在我不在时依旧会每天打扫的房里放下行李,一出来见爸爸正准备出门。
“先去睡吧,我要去一趟局里了解情况,这次是过来协助北城警方破案的。”爸爸主动解答了我的疑问。
我点点头,想了想还是道,“那妈妈和姐姐……”我没说完,但爸爸一定懂。
爸爸摸摸我的头,含糊道,“我会让你见到她们的。”
“好。早点回来睡觉爸爸,晚安。”
“晚安。”爸爸轻轻地锁门离开。
我回到房里坐着发呆,心情如在高低杠上做了好几个大空翻,激动而紧张,还有些害怕。
劫杀案的受害人顾某,他和她们的关系,只怕不是我靠意念就能说服自己不去猜测的了。
这一夜我几乎没怎么谁,也实在是睡不着。隔天睁着一双困倦的眼睛走出房门时,爸爸和爷爷奶奶已经坐在饭桌前吃早餐了。他们仨的表情如出一辙,都皱紧眉头绷紧脸,好似面前还飘着香味的早餐是一块令人无从下口的石头。
匆匆吃了几口早餐,爸爸换上警服又出去了。我没能找到机会多问一句关于妈妈和陶霓的问题,只能焦躁又恐慌地在家里干等上一整天。
第三天爸爸终于带着我去了南城。
当真正站在这扇雕花楼空的铁门前按门铃的这刻,我突然莫名地希望这门不要被打开。
在害怕什么?
我在害怕住在里面的人,跟我和爸爸再也不是一家人。虽然很多年前在法律上我们的确不是了,但我觉得一时半会我还是会接受不了,她们已经和陌生人组成了新的一家。
门开了。
打开这门的人,是一个头发整齐地梳成马尾辫、除了右边脸颊的颧骨上有一颗美人痣外,和我长得几乎一模一样的女孩。
没错,是我的姐姐,陶霓。
陶霓见来人是我们并没有露出特别诧异或惊喜的表情。昨天爸爸已经以警察的身份和当地警方先上门来拜访过了。她用微肿的眼睛看了看爸爸,又看看我,退到门的内侧说,“爸爸、慈慈,进来吧,妈妈还在房里休息。”
我跟在爸爸后面走了进去,不由地观察着我这阔别十二年有余的双胞胎姐姐。她的一头黑发留到了肩膀位置,前额没有一缕发丝的遮挡,而我还留着小女生模样的齐刘海;从身高上来看,可能我比她略微高了有两三厘米;从气质上来看,她恬静、乖巧,给人的第一感觉就像一朵自开自落的幽雅兰花,而我,爸爸不止一次说过我太闹太好玩了,注定和淑女形象无缘,像什么呢?路边被放养的野花。
除去这些,我们依然像分开之前一样,相像得好似在照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