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湄大病一场,连养半月才有了些起色,期间再也没有出府。
唁期过后,绥京百姓自发到护城河畔,为已故的段将军祈福,祈愿灯浮浮沉沉,照亮了整条护城河。
萧湄整日枯坐房中煨茶观雪,并未参与其中,似乎段将军的死对她来说只是湖面微澜,留下一抹浅痕后再无踪迹。
探子将消息递回宫里时,皇帝罕见地有了丝讶然,对萧湄的戒心却不曾降下。
“真真假假,谁知道呢,她是否温顺没有争心,是否曾和段清唳暗中勾连,答案朕已经不在意,纵使她因这场高热而失智变得痴傻,朕一样不会放她回颍川,只有死人才构不成威胁。”
萧湄本以为自己闭门不出,就能避开纷争安然呆到开春,而后带着旨意折返封地。
然而天不遂人愿,她忘了一件至关重要的事。
十年间,大虞在段将军带领下收复失地,打得元诏不断北退,此次兵败,主将战死,他们势必要一雪前耻,割城赔款避无可避。
就在萧湄静养时,元诏国书已经送至,使节团浩浩荡荡铺满了绥京长街,张扬至极。
前些日子送段将军棺椁出城时的白练尚未摘下,巷口角落还留着许多被雪覆盖的纸钱,看起来无比讽刺。
谢雅隐匿行踪,特地出府探查。
“使节团都有何人?”萧湄翻着书,不甚在意地低声问道。
“听说原定是摄政王多伦,不知发生什么变故,变成了王储阿桑洛,阵仗十分招摇惹眼,城中百姓不愿相迎,骂声不绝于耳。”
萧湄翻书的动作顿了下来,她看向谢雅,有些诧然,“阿桑洛被元诏王送去寺庙寄养十年,素来不受看重,为何这般重要的和谈,会派他前来?”
谢雅警惕环顾四周,慎重道:“殿下若心存疑虑,属下即刻通知楼中同伴,让他们去查清。”
萧湄不动声色轻摇了头,此番使节入京,是十年间头一次,她虽病弱,但到底顶着皇族身份,少不得要与使臣斡旋,总有会面的时候。
“绥京不比颍川,处处藏着耳目,行动须慎之又慎,若无必要,还是将刀藏于暗处的好,日后遇了大难,能保我们性命。”
谢雅武功高强,轻易无法察觉,只是萧湄走到如今地步,已经没有资本去赌。
在这处处受掣肘的地方,她必须时刻提防,一招不慎,多年筹谋将付诸东流。
为今之计,只有以不变应万变。
如同萧湄所预料的那般,使团进京后不过一个时辰,老太监便携着旨意到了长公主府。
皇帝预备于重华殿开宴洗尘,皇亲国戚和朝官大臣必须全部到场。
萧湄进宫时,恰好遇上使团车驾。
他们的确阵仗招摇,队伍长得望不到头,近三千精骑被拦在了皇城外,如同行走的震慑符牌。
元诏译官正赤头白脸和宫门守将辩驳什么,双方争执不下。那些使臣高声叫嚷,说着听不懂的语言,总归是些脏污难听的话。
萧湄本不欲理会,可元诏使团的车驾排列宫道,完全挡住了去路。
守卫那日在将军府见过萧湄,自然识得身份,见她如见救星,忙疾步走来跪下行礼。
“王公大臣即将进宫,为何让元诏的人滞留此地?”
那守将有苦说不出,“兵器不入王城,这是铁打的旧例,他们各个不是佩刀就是挎剑,非让放行,末将只是一个守门将官,哪有这么大的权力,若是传到皇上耳中,性命不保!”
译官琢磨出萧湄的身份来,他跨步上前,将手置于胸前微微颔首,操着口蹩脚的大虞官话,气焰十分嚣张。
“他就是藐视我王!元诏族人佩刀习惯了,拿什么规矩作借口搪塞,不想议和?好啊!我们即刻返回元诏,休整兵马再战,你们大虞的杀神段将军已死,届时真打起来,可就不是和谈那么简单了!”
守将见他给自己扣这么大的罪名,当即气得连声直骂,手握在刀柄上就要拔出。
皇城下起兵戈,不管谁对谁错,皇帝为保全两国和谈机会,定会拿守将问责。
萧湄不忍他平白丢了性命,示意谢雅上前拉开二人。
“天子脚下自有规矩,这是王城,而非战场,”她看向那气得胸膛起伏的译官,被冷风激得掩唇轻咳数声,“贵国使节不远万里来此,莫非还端着故土风情,忘了入乡随俗。”
这话温声和气,却说得深刻,既提点译官不知礼数,又把那些纵容他在城关叫嚣的元诏贵族暗讽一通。
译官脑子直来直去,听不出其中深意,粗着脖子半晌无言。
恰在他为难时,身旁车驾忽然撩开了帘旌,有个黑袍男子倚坐其中,戴着副刻着繁杂符文的银狼面具,一双蓝眸幽如深潭。
“王子,您——”
只听见清脆的响声,译官谄媚的话戛然而至,猛地扑倒于地,他捂着红肿的脸颊,虽不知自己做错了什么,可顶着威压,只能狼狈地爬起不断磕头,嘴角开裂流着血。
阿桑洛将佩剑丢到萧湄车驾前,神色晦暗不明,“译官粗鄙,冲撞了殿下,生剥活剐,任凭处置。”
嗓音冷冽,是标准的大虞官话。
那宝剑被随意弃之于地,在雪里分外扎眼。
王公贵戚已到城门前,萧湄离京时年纪尚小,如今打眼看去尽是些生面孔,无一熟识。
皇城下不起兵戈,萧湄当然不会愚鲁到杀一个译官出气。
“闹出性命非孤本意,可进了皇城就要守矩,贵使执意硬闯,孤只能禀明陛下钦瞻。”
阿桑洛隔着帘旌看萧湄影影绰绰的面容,并未驳斥,笑得意味深长,“传令,卸刀入城。”
随着使团车驾陆续驶入宫道,一场危机草草闭幕,守将千恩万谢,对着萧湄行了大礼。
宫门闹剧很快传到皇帝耳里,碍于和谈在即,他无法撕破面皮,一口恶气只能哽在喉中。
“看罢,如朕所言,天下女子,最识蒙蔽人心,将奉安留在绥京监视圈,是朕最不后悔的决定。”
不久后,重华殿内。
诸多朝官外使、皇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