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矫情书院>女生耽美>我看文的口味奇怪有什么错!> 《纯粹理性批判》讲演录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纯粹理性批判》讲演录(2 / 5)

我那毕业于复旦哲学系的大学老师说得好:哲学能够重塑一个人看待世界的目光。

而要我说,康德的这套哲学,它何止是要重塑我看待世界的目光,它想要重塑的,简直是我大脑内所有细胞的排列组合顺序,和我全身上下的所有生理结构。

我第一次如此深刻地体会到自己作为一个智商有限的人类的力不从心:倘若我对我那掉落的san值不管不顾,像我当年死磕数学那样一心死磕康德哲学,且不论我即将付出的时间、精力和身体成本,光是我看完之后还能不能留一个全尸……好像就是一个非常值得商榷的问题!

在认清了这样严酷的现实之后,我便毫不犹豫地做起了一件颇为往日的我所不屑的行径:寻找二手文献和简化解读的帮助。

而这,才终于促使了我与邓老师的相遇。

和不少入坑这本书的其他朋友一样,我最初是在喜马拉雅找到的邓老师的讲义录。那位播讲讲义的老先生咬字清晰、声洪如钟,听来很是让人享受。只可惜,声波实在不是传播哲学的优秀载体。在苏格拉底时代,哲学家们尚且可能凭借口头的争辩完成对于人类思想的引导,然而,到了康德所在的18世纪,哲学本身的发展、它的内在张力和复杂性,已经使得它根本无法以线性的、单方向的倾听方式被理解了——唯一能够读懂它的方式,只有反复的、循环式的、逐字扣句的阅读。

所以,我最终还是乖乖地在书桌上摊开了这本讲义集,连带着老康呕心沥血写出的《纯批》原著。

一、康德为何而写作

在邓老师的帮助下,我终于开始理解,《纯粹理性批判》,恰恰写于“哲学”这一人类思想中最古老、最精华的体系处于动荡飘摇之顶点的时代。

当是时,法国大革命的炮响不仅使得路易十六的人头落地,也根本性地动摇了欧洲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神权、王权、封建、血统的信仰。

当是时,身居岛国的牛顿爵士满心虔诚地要以优雅美丽的数学公式谱出一曲赞美上帝的颂歌。然而,他那套看似完备无缺的物理学,却偏偏在日后引发了人们对机械物理的狂热,和对于宗教的排斥和摈弃。

当是时,以斯宾诺莎、莱布尼茨为代表的理性派,和以贝克莱、休谟为代表的怀疑派之间,可谓是终日征伐不休、你死我活:

理性派在“有关上帝存在的证明”上表现出的偏执蛮横,与当时新兴的时代精神背道而驰。当时的人们纷纷看到了这条路径末尾的死胡同,纷纷摇着头叹息离去。

怀疑派则在根基上完全抽离了人类理性和认识能力的所有合法性。他们为哲学开辟的新道路,是一条通往万丈深渊的快车道。当时的人们纷纷看到了这悲惨的结局,却对此丝毫无计可施。

正是在这种绝望的逆境下——康德,这个半秃、鹰钩鼻、守时狂魔、强迫症晚期、有道德洁癖、被东亚人诟病为上帝狂信者但被西欧人诟病为无神论者、(虽然我好像一直在损他但我要承认他)年轻的时候长得真的很帅的书斋学者,在万众惊异的目光中,义不容辞地站了出来。

他说,你们觉得自己走上了绝路,是因为你们自己把自己的路走窄了。哲学,本不该是现在的这样一种模样。

他说,我们要反思我们失败的原因,放下身段去学习那些在当今获得了高度成功的那些学科(数学、物理、自然科学),以重建我们的形而上学。

他说,我们今天之所以走到一种如此狼狈的地步,正是我们太过盲目地相信我们自己的理性所致。因此,我们要认清我们作为人类个体的局限性,我们要反思我们理性的不足与孱弱。

他说,驱使我进行书写的、填塞本书主要内容的,正是我对于理性的所有反思。我一定要建立一种“先验的理性”——经过审慎的考察、演绎、诠释确认下来的先天理性。这样一来,在我之后的所有人都将重新拾起对于理性的信心与追求,用这种“经过审慎的考察、演绎、诠释确认下来的先天理性”重新认识我们的世界,重新推动哲学的发展。

二、康德写了些什么

康德在上文中提出的这四则声明,分别对应了他在书中提出的四大主要问题:

1)数学是如何可能的?

2)以物理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是如何可能的?

3)我们以往的错误认识是如何产生的?

4)我们要如何重建一个科学的形而上学?

而在回应这四大主要问题时,康德分别提出了四个让旁人乍一听来相当摸不着头脑,但在他的著作中环环相扣、浑然一体的陌生概念:

1)先验要素论;

2)先验分析论;

3)先验辨证法;

4)先验方法论。

其中,“先验要素论”探讨感性如何可能;“先验分析论”探讨知性如何可能;“先验辩证法”探讨理性如何可能;“先验方法论”讨论未来的形而上学如何可能。

在详尽地讨论这些“如何可能”之前,值得特意指出的是,对感性、知性和理性的三分法是康德的独创。如果诸位在哪位现代哲学家的著作中看见了类似的提法,那么不要怀疑,它们的原型一定来源于康德。

然而,在这些现代哲学家的著作中,感性、知性和理性的含义大多和康德的原作有很大的偏差。在康德的笔下,感性、知性、理性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三个逻辑过程。它们只有逻辑上的先后之分,但没有层次上的高下之分。在今天的许多庸俗见解中,我们似乎常常会听到“理性高于感性”的说法,但这种说法在康德那里是完全不成立的,它们是两个平等的过程,只是执行着完全不同的作用,这一点请务必注意。

三、什么是“先验要素论”

首先,康德的“先验要素论”,是对感性原理的阐述。他认为,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并不是一种如同镜像一般忠实地反映整个世界的能力,而是一种用自己的认知框架把这个世界主动“装”起来,并“摆放整齐”的过程。

这很好理解,我们常常说,世界是客观的,或者是唯物的。然而,康德却向我们指出,这个客观的、唯物的“世界”本身却是不可认识的。我们看到眼前的玫瑰是红色的,并非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