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因为这个世界本身存在着一朵红色的玫瑰,而是光线的波长在触及到玫瑰的时候被吸收了一部分、又被反射了一部分。被反射的光波进入了我们的眼睛,就成为了我们所看到的“红色”。
这样一来,与其说“红色”是这个世界上的客观现象,不如说“红色”只是我在主观上认识世界的方式。如果你还是不能理解,不妨设想一下,一个色盲看见的红色,与你看见的红色,一定会是不一样的吧。可是你能说他看到的世界,就不是一个客观的世界吗?
因此,康德认为,尽管存在着一个客观的、唯物的物质世界,但是人类是永远无法凭借自己的认识能力触及到它的真实面目的。颜色、形体、意义、运动,都只是我们在和这个世界交互时产生的幻象。
甚至每个人在交互时看见的幻象,都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尽管我们都在谈论红色,但你怎么能知道,你眼中的红色,就是我眼中的红色?
康德把这种“永远无法为人类所触及的客观世界”称为“物自体”。在用“物自体”毫不留情地击碎了那个时代的读者(和这个时代的读者)的原有三观之后,康德倒也并没有如疾风暴雨一般继续进攻,反而流露出了一丝作为哲学家的仁慈。
他说,虽然我们每个人眼中的世界或许天差地别,但同为人类,我们终究可以在我们的认识能力深处找到一个共同的、底层的框架。所有人都有这样一个相同的框架。正是,这个框架,将我们所讨论的世界,联合成了同一个世界。
——这个框架,就是“时间”和“空间”。
是的,在康德的笔下,“时空”,并不是客观世界里的物质真实,而是一种人类理解这个世界的方式。并不是人类处在一个坚实的、永恒的、像舞台一般的时空中,在其中生老病死、生息繁衍,而是在人类睁开眼睛的那一刹那,整个世界以一种四维时空的方式被生成、被观测、被理解。并不是这个世界存在着客观的距离、间隔与差异,而是人类的大脑要以距离、间隔与差异的方式来度量这个世界。
因此,“时间”和“空间”,正是康德口中的两大“先验要素”。它们也是数学之所以可能的基础:建立在时间和空间坐标系之中的数学的有效性,并不来自于它在多大程度上反映、或扩展了我们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而在于它在多大程度上反映、或扩展了我们的认知能力自身。
四、什么是“先验分析法”
在理解了通过“时空”这两个“先验要素”实现的感性能力之后,我们需要再往前进一步,来到知性的领域。
康德认为,究其本质,“知性”是一种“将事物统摄至概念之下”的能力。它是一切人类语言能力的根基。
此话怎讲呢?
在先前的感性认识这一环节,通过我们人类的时空框架,通过我们和世界交互的过程中发生的幻象,我们成功地在我们的面前生成了一个由现象包裹着的世界。这个世界里有绿水青山、灰墙绿瓦、流水潺潺,可谓是一片好风景。
尽管我们自己知道,山上树木的青翠欲滴不过是反射进我们眼睛里的波长,流水的悦耳声响不过是H2O分子互相摩擦撞击引发的耳小骨共振——但我们先不要理会它们。毕竟,对于接下来要阐述的内容而言,它们没有那么重要。
现在,正巧,你的眼前跑来了一只大黄狗,它有着蓬松的皮毛、黑亮的双眼,对你“哈次哈次”地吐着舌头。
好,请让我们在这停顿。请让我们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我们为什么会知道,眼前的这一坨会跑会跳、毛茸茸软绵绵、会对你的行为做出反映的东西……它是一条狗呢?
不如说,我来换个问法,这世界上有那么多品种的狗,它们的长相可谓是天差地别,但是只要你一看到它们,你的脑中就能够无比鲜明地浮现出“狗”这个意象,对吧?
甚至,当你在完全没有看到狗的时候,你也可以在脑中模模糊糊地想起一个“狗”的形象,对吧?
……这是为什么呢?
康德认为,把“狗”看作一个具有特征的整体,这是感性所要负责的工作。然而,在把“狗”看成一个整体之后还不算完,我们还要能够识别出这是一条“犬科类动物”——也就是说,把它放在“狗”这个大的概念之下,并且能够明确地言说出:“这是一条狗!”。
你可能还是很茫然,不知道这种行为有什么具体的意义。但是学过形式逻辑的朋友们应该就会想起:概念是一切人类思维活动的基础和起点。有了概念,我们才能进行判断、命题、推理这一系列思维活动。
假如我们知道了这是一条狗,我们同时就能知道,这是一只哺乳动物、它吃肉、对你摇尾巴代表着它在对你示好。
我们同样可以推测,它的寿命大概在十几年左右、它不太可能长出翅膀突然飞走、它不太可能登上月球成为太空人(因为狗会被果冻噎着)——总之,当我们使用起“狗”这个概念的时候,我们就能调动起一连串在我们的脑海中储存着的、与之相关的常识与判断。
康德认为,这种把事物和概念相联系,并连带着调动起脑内储存的一系列知识的能力,就是我们的知性了。
在此基础上呢,康德提出,在概念之上,其实还存在着十二个更高级的概念,它们是概念的概念,一切概念都能被放入这十二个概念之中。康德把这种最最最高级的概念称为范畴,并以表格的形式把它们列举了出来。这张表格具体长成了下面这个样子:
A、量:
逻辑判断表——全称的,特称的,单称的;
概念范畴表——单一性,多数性,全体性。
B、质:
逻辑判断表——肯定的,否定的,无限的;
概念范畴表——实在性,否定性,限制性。
C、关系:
逻辑判断表——直言的,假言的,宣言的;
概念范畴表——实体-偶性;因-果;协同性。
D、模态:
逻辑判断表——或然的,必然的,实然的;
概念范畴表——可能-不可能;实有-非实有;必然-偶然。
看到这里,我估计你会很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