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懵就对了!我当时看原著的时候,可是在这一部分遭受到了巨大的精神攻击……
关于康德十二范畴表的具体内容,邓老师在讲演录中有着极其精彩又深入浅出的论述。篇幅很长,但并不难读。因此,我也就不在这里赘述了。感兴趣的朋友们去看原著便是。
五、什么是“先验辩证法”
在理解了何为“感性”、何为“知性”之后,我们总算是来到了“理性”这一环节。
康德的“理性”具体是指什么呢?
和你想象的可能不太一样,康德的“理性”,是一种“类推”和“迁移”的能力。
“类推”和“迁移”又是在指什么?
比方说,我们都知道,大雄每次遇到困难的时候,都会哭着去找哆啦A梦。然后,哆啦A梦就会从他的四次元口袋里掏出各种稀奇古怪、天马行空的道具,借给大雄使用。
那么,假如有这样一天,小夫和胖虎走在街上,突然发现,天上下起了无数的海水和热带鱼——你猜,他们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肯定是大雄又用了什么哆啦A梦的道具!”——在经历了几千集TV剧集和几十部剧场版后,尽管没有任何根据和缘由、尽管是生平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场面,小夫和胖虎还是会这样发自内心地深信。
这就是康德所说的“理性”发挥的作用:即便毫无线索、没有头绪,我们也依然能从过往的经验中抽取出相似的场景,并将过往的场景迁移到当下的事件之中,快速地做出判断。
我们不难想象,在具体的生活之中,理性能够发挥出多么巨大的作用。但康德提醒我们:毫无顾忌地使用理性是一种危险的行为。因为在很多情况下,理性都会把我们推得太远。
此话怎讲呢?
让我们回到小夫和胖虎的那个例子中来。我们看到,得益于过往的经验,小夫和胖虎飞快地做出了一个看似很合理的判断。
然而,在这个判断中,其实隐藏着巨大的缺陷:既然他们既没有证据、也没有根据,那么,他们怎么可以咬定,面前的奇幻场景,一定是哆啦A梦和大雄所导致的呢?
万一这是极端气候导致的结果呢?万一这是火星人入侵地球的预兆呢?万一这是张翰被扔进太平洋导致了大规模海洋油污染、联合国紧急采取环保行动的结果呢?
错误的认知完全可能导致错误的应对行为,进而导致本可避免的损失和弯路。
因此,在书中,康德不断地警醒我们:运用理性的每一步都应当慎之又慎,我们的判断始终应该建立在现实经验的基础之上。
当然,出生在18世纪的康德,绝对不会用大雄、哆啦A梦和油腻中年男性来举例子。他在当时要应对的时代之问,也绝不是“天上会不会下热带鱼”,而是“上帝到底是否存在”这样一个攸关性命的难题(教会虎视眈眈.JPG)。
通过“没有经验证据支撑的推理都站不住脚”的论证,康德反驳的,其实是几千年来所有西方知识分子持续不断的、对于“上帝存在”的形而上的论证——所谓“辩证法”,在康德的口中,就是一种“看破幻象”、“打破谬误”的方法。
而在具体的实践层面,康德是用他所提出的范畴表来实现这样的反驳的。他将理性和怀疑两派以往提出的所有观点归纳为了四对“二律背反”,然后再逐一指出,这些看似矛盾的命题其实根本不是“非此即彼”的。
因此,它们根本无法通过归谬法的方法得出最终的结果。在没有经验证据支撑的情况下,讨论这些问题全无意义。
六、什么是“先验方法论”
现在,我们理解了康德提出的感性、知性和理性,也就是说,我们已经理解了在康德哲学所阐述的“人的整个认识过程”,也理解了为什么过往的两派哲学都是不尽合理的。
在此基础上,康德终于开始回答最后一个问题:
我们要怎样建设一种“科学的哲学”?
康德指出,一方面,我们必须要将我们的哲学严格限定在经验的范围之内——这并不是说我们不能,或者不应该追求上帝、天堂、灵魂、自由这样的理念,而是我们应该将这些理念留给道德的领域、留给实践的领域。而在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我们要清晰地意识到,这些问题本质上是不可探求的、属于“物自体”的领域。
另一方面,我们不能把数学和概念推理等同于知识本身。毕竟,数学和概念推理只是人类对自身认识框架的摆弄,而人类只有在将认识框架放置于现象世界的那一刻,才能够产生真正的“知识”。
同时,尽管我们需要重视“源于现实的经验”,但“经验”本身绝不等同于“知识”,宁毋说它只是“事实”的堆砌。做哲学是一个抽丝剥茧的过程,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尽管康德用一本超大部头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条结论:“这个世界的普遍规律”是不可达到的、是不可能被充满有限性的人类把握的。但我们依然要去追求这样一种普遍的规律,要把它作为一种“哲学家”的理想。
七、菜鸡读者的一些总结
讲到这里,《纯粹理性批判》的主要脉络和大概内容,就已经被我囫囵又浅薄地略过了一边。
这种囫囵、浅薄、戏谑又完全不庄重、甚至是基于二手文献才能勉强理解原文内容的菜鸡解读……当然是完全不能反映出原作那个辉煌、宏大的、环环相扣的体系,也当然是完全不能让人体味到康德在宣言时的掷地有声与激动人心——你别看原作的文笔枯燥又晦涩,它可比起《博人传》要燃上几千几万倍。
在阅读的过程中,哪怕只能隔着二手文献来获得一些浅薄的见解,但我也是真的几次对着原文高声呐喊:
“我靠,康德他,他他他——他真的是建了一座大厦!”
但可惜的是,对我这个生活在几百年之后的中国的读者而言,在《纯批》这座大厦中前行的过程就像是在黑暗中仅凭借着触觉和记忆摸索着瞎走,仅仅读了50多页就体力精力双双耗尽,摔得连滚带爬、满地找牙。
可以说,要不是多亏了神仙邓老师(此处省略五千字赞美)这番辛苦卓绝的工作,我是绝无可能有机会像现在这样来到这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