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表面上给了五年期限,但实际上不是指着方飞的鼻子让他滚吗?
众人心中一边暗自表示佩服,一边竖起耳朵,期待着将军的答复。
或者说将军会拿出来让大臣们辩论?
毕竟很久都没有举行朝会了,一众善于扯皮的大臣,早已技痒难耐,渴望能得到一个施展口才的机会。
不管是为将军说话,还是对将军表示反对,只要给他们一个机会,都行。
但出乎众人意料的是,对第一个谏议做出答复的人,是一位宗室成员,太仆刘艾:“这个问题。
早已经过陛下、将军和宗室的讨论,已经有了最终的决议,将会在三天以后公布,请大家耐心等待。”
方飞面色平静,要求开始下一个议题。
“诸位不必担心,所有的奏谏,只要是你职权范围之内的,言之有物,都会有人查看、处置或回复。
至于哪些应该交给陛下,哪些应该由将军负责,自有尚书台负责甄别,同时也有人监督以免尚书台渎职。”
“若是诸位发现这两者都失灵了,还可以直接向将军提出申议;若是将军也失职了。
可由御史台发起弹劾,三公牵头举行朝议,由全体大臣参加,决定此事的最终结果,乃至决定将军的任免。”
尚书令陈纪出面解答了这个问题。
“可以决定将军的任免?”赵彪忍不住提问道。
“是的。”陈纪看了方飞一眼,点头道。
赵彪不禁开始浮想联翩。
“杨司空……”光禄大夫张喜小声叫道。
赵彪这才从幻想中回过神来,看了看四周,露出了一丝苦笑。
现在谁敢弹劾方飞啊?
他赵彪都不敢,还能指望别人?
就算找个不怕死的御史发起弹劾,谁又敢附和?谁又能赢?
如今朝堂之上,方飞的“自己人”,可比他单枪匹马围困长安时,多了不知几十上百了。
方飞既然敢打开这个“后门”,显然就不担心众大臣拿来对付他自己。
第三个议题。
“如今朝廷实控之地虽然不多,但也横跨司隶、凉州、益州、豫州,朝中官员却多有空缺。将军应尽快招纳贤才,至少在两年内补足大半;五年内要让百官齐至,恢复大汉荣光。”
还是涉及可恶的官职、权力。
方飞亲自作答道:“我早已说过,如今的百官职权许多都是重复的,还有些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多有冗余。
当然,我会命尚书台整理现有官职,稍后会进行一些人员升迁、变动,请大家同样等待三天以后的通报。”
第四个议题。
“察举制已经不适用如今国家朝廷的形势了,官员任命应该参考大汉综合学校的做法,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
这个谏议就有点意思了。
表面上看来,这是一种相对察举制更为进步的做法。让人很难相信这是汉代时,充分享受了查举推荐制度好处的大臣能提出来的建议。
但结合实际情况来看,现在真正能享受察举制好处的,可以说只有方飞一个人。
放眼朝中官员,还有几个敢于站在反对方飞立场的?
种拂、赵温、赵道、刘艾、杨琦、赵岐……起码一大半的官员,都站在了方飞一侧;剩下的即使不支持方飞,也不敢再发出声音。
这种局面,如果说不是方飞有意为之,那么再看看他为朝廷准备的预备官员,几乎九成都是来自于他的大学。
因为察举制的存在,方飞杜绝了其他人做官的机会,可以直接通过尚书台选择自己想要的“人才”。
可以预料的是,随着老一代的官员逐渐至仕或者落马,以后从京城到地方,不敢说全是方飞的人,至少大多会是来自于方飞一手建立的大学。
再这样下去,现在的“贵族阶级”,也就是那些世族豪门,还能有什么优势?
因此终于有清醒的大臣,提出了通过考试来筛选官吏,试图用“智力优势”来留住权力,因为他们认为他们从血脉上就比平民优秀,对自己的智力还是有信心的。
“这也是我正在考虑的问题。原则上,我是同意通过考试来初步筛选国家公务人员的。
不过在具体的执行方式上,比如采用什么模式,考核哪些内容等,还需要做进一步的商讨。”方飞点头道。
这时候,一些心思灵敏的官员,就忍不住暗自窃喜起来。
饶你方飞奸似鬼,最终还不是落入了这不起眼的算计中?
赵彪和几个跟自己走得近的官员,默默地相视一笑。
此后连续两天,都一直在举行大规模的协商会议。
对于大臣、民众提出的许多倡议或者问题,都有相关官员做出解答。
当然,一些一看就毫无价值的建议,比如官职血统继承制、商人专营权、减轻对大地主的压迫等等,根本就没有拿出来讨论的必要,方飞也不会傻到浪费时间来解答这种问题。
盛东和潘六奚的议题,则专门安排了官方、军方的人进行了询问、了解,并向他们承诺朝廷会做进一步的考虑,不排除有加入正式“五年计划”实施的可能。
这让盛东一下子兴奋了起来,对于后面的大小事情,也增加了关注。
只是这漫长的会议,让不少年老的大臣都感到吃不消了。
比如尚书令陈纪,已经是七十多岁的老人,同时因为职务特殊,需要解答回复大量问题,以至于曾当场累晕过去。
所以方飞宣布休息一天,原定三天后正式公布的“五年计划”,也延期了一天。
同时这延长的一天时间,也是为了把一部分经过讨论,决定新加入“五年计划”的项目,进行整理和添加。
兴平五年二月初一,第一次五年计划协商大会举行的第十三天,皇帝刘协、将军方飞一起,在长乐宫公布了一篇震动天下的条约:
还有一份附录,详细解释了这七章的具体含义。
比如第一章,规定了目前国家明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