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矫情书院>女生耽美>给老祖宗直播坟头变景点> 第248章 适合创立一个士大夫学派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48章 适合创立一个士大夫学派(2 / 3)

不用关心,因为这个法令和他们没有关系,遭殃的是前四等。

王安石还真是始终贯彻抓大户的原则。】

大宋家里有点资产的人家:你以为你说的话很幽默吗?

不就是拿他们开刀嘛,抓钱确实是抓钱了,难怪王安石不得人心,这一个个的法令出来,朝野上下连带着商户都恨不得他立马滚蛋。

【不过差役法也不是不被人抱怨,古代收税肯定物资占大头,除了现代社会可以物资纸币任量交换,哪个朝代都做不到这一点。

而这些无子就被安排给衙前,毕竟官员有限没有那么多的人手,这个活可不好做,看丢了可是得全权负责,看好了那钱也不多,起码都是前四等人家,也看不长那点银子啊。

要是倒霉点,投胎的地方太远了,到了需要运送的时候,岭南那些地方一去就是大半年,中间的交通乱成什么样子啊,运丢了照样得衙前赔钱。

在北宋,衙前运送一趟的奖金可能是纳金七钱,一两银子不到,中间的路费怕是都不够,而且目的地的官员黑心一点,一顿勒索,回家的路费都没有。

到此为止差役法都还没有彻底激化矛盾,因为前四等人家,任务分担的人多。

可是宋朝是有豁免权的,女户、单丁户有豁免权也就算了,但超级富豪、中举的人家、出家人是不是有点过分了?

反而是家庭越好的人越有豁免权,到最后衙前这个足够叫家庭破产的人物集中落到了三、四等人家家中,破产人户急剧增加,不乱起来都奇怪。

这就导致宋朝出现个很笑话的现象,不敢发财了,除非是能直接从后五等直接跃到前两等,不然家里稍微有点闲钱,家附近一片的衙前就得多费心,然后迎接破产。】

北宋的百姓心有戚戚,可不是嘛,家里钱多了也不放心,要是谁故意使坏,官员整你,诉苦无门。

其他人并不觉得好笑,反而细细思考了自家朝廷是否也是这种富豪家庭享受着大量的豁免权。

本来也是,豁免权都是上层制定的,他们自然也会在维护自己的利益。

一想,不少皇帝眼神都不对劲了,朝臣们心中暗道不妙,看来得主动点把一些特权上书剪裁,自己开口总比抠门皇帝老板开口要好一些。

毕竟皇帝可是恨不得他们全部家产都排队进国库。

【差役只不过是北宋百姓需要承担的一种而已,可当时还有许多各种名目的差役。

收税的里正、乡长、乡书手,抓贼的弓手、壮丁,为官员服务的人力、散从,各个衙门里面的人手数都数不过来,这些都是百姓在承担。

王安石提出免役,也就是交钱。

也就是说,要本来承担衙前的人交和自身等级相符的钱,然后去做想做的事情,朝廷再用这笔钱雇佣愿意干这个活儿的人。

而且,王安石收钱自然不可能针对三四等,那和之前没什么差别,他直接把上等大户弄进来,他们交钱肯定很多啊,雇佣下面的百姓却是愿意干这个活儿的。

以前那些免疫的家庭也要交助役钱,只不过根据家产来决定。

只不过免役法也有争议的地方,免役钱和助役钱随着夏秋税收一块交,还得多交20%的钱用来防备灾害、战争。

很明显,王安石在得罪人的这条路上已经一去不复返,而且是社会越有钱有权得罪的越狠。

不过能理解,他要抓钱,百姓兜里能有几个钱啊,可不得从大户身上抠嘛。】

百姓听着觉得还行,但想到要交税又头大,各式各样的税真的叫他们负担很大。

当皇帝的想的就多了些,自古士大夫阶层都有种澳性,或者说是自觉高人一等的优越感,王安石的法令显然是把他们和眼里的泥腿子摆放在一个阶层,钱可能都是小事,问题是这份特权的消失,让他们认为有辱身份。

凭什么叫那些泥腿子和他们一样的待遇啊?

【特权阶级自然不愿意,但万万没想到的是,率先开口的,居然是苏轼和苏辙这一对刚刚进入特权阶层的兄弟俩,更是说出来经典言论。】

苏轼和苏辙两兄弟都萌生出不妙,能被天幕用这样的语气说出来,所谓的经典言论肯定不会是好话。

【首先是苏辙,“役人之不可不用乡户,犹官吏之不可不用士人”。

唉…我都不想反驳他,真要是这般的话,那宋朝干嘛还大力推崇科举啊,直接还用九品中正不是更加符合这句话嘛。

再就是大苏了,他说得更加深情并茂,反正就是叫人生烦的“役人必须用乡户,就像是吃穿住行一般自古有规矩”,“士大夫要交友、四处当官,得有自己的娱乐,那些乡户如何能相提并论”……

反正是很叫人烦恼,想要把人暴打一顿的话。

不过,两个人名声没和其他人那般臭,第一是苏轼文豪的身份,第二嘛,后来的十几年里沉沉浮浮、颠沛流离,再也不是一开始一知半解的小屁孩。

现在这会儿两兄弟,对于士大夫的生活一知半解,对于百姓的辛苦同样没有同理。

说到底,还是我会溺爱。】

苏轼苏辙:脸都要绿了。

不过两人不是不知好歹的人,刚刚的话确实很欠揍。

【免役法的推行很谨慎,王安石决定只在京城附近推行试点,等一年以后看看成效再说,然后,反对派又开始了。

这次出场的是庆历新政硕果仅存的文彦博,我…每次提到这两次变法的人和事,都有种物是人非的割裂感,谁能想到几十年前,现在的反对派都是改革派呢?】

虽然革得不太一样。

还活着的几个同样唏嘘,可不是嘛,只不过,那次给他们的打击和教训太重,从意气风发到适应官场,也就那么几年时间,现在回望过去,都不敢认自己。

【文彦博开始不那么强硬,温和的找宋神宗谈心,现在看不出效果,可是几年时间后,宋神宗会被他谈得崩溃。

回到现在得免役法,文彦博劝说还是那一套,祖宗法令俱在,擅自变法小心失去人心。

宋神宗却是觉得自己抓住了文彦博的漏处,也问出他心中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