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女友的姑娘是真正的孤独者。
姑娘心中总有许多压抑不住的秘密。姑娘要有一位女友,就像房间要有门窗,水库要有闸门一样。叶宁和鲍芳就是这样亲密的朋友。
今天,叶宁约鲍芳来颐和园就是要告诉她一个重大秘密。
“找我来有什么事,快说。”鲍芳擦着额头的汗水,叶宁腼腆地笑了笑,挎住鲍芳的手臂说:“别生气,我的好姐姐。我是请你来,来帮我看一个人。”
“啊,终于有了意中人啦?”
“看你,什么意中人呀,我有些怕。"
“怕?"
“你不知道,他是一个外国人。”
“外国人?"鲍芳惊讶地望着叶宁。
叶宁点点头:“要不,人家怎么会找你来帮忙呢。"
“他是干什么的?你们怎么认识的?”
“他叫洛斯,法国人,28岁,是法国一家出版社的编辑。他来中国学习汉语言文学。我爸爸是他的指导老师。他经常和一些留学生到我家去玩。我们倒是早认识了。上星期天他又到我家来,我爸爸不在家,我跟他聊了半天。离别时,他约我今天到颐和园来玩。我本想拒绝,可又没说出口。我预感到要发生什么事。所以就找你一起来了。你说,我该怎么办呢?”叶宁认真地向鲍芳诉说着。
“他家怎么样,富有吗?”鲍芳紧跟着问。
“这个,我不太清楚。听我父亲说,他父亲是个大企业家。”
鲍芳很感兴趣,说:“这倒可以考虑考虑。女人嘛,找个丈夫总得有利可图,你可别像我……”鲍芳忽然有些伤感。
叶宁说:“我可没想那么具体。再说跟一个外国人怎么好意思。”
“有什么不好意思,现在什么时候了讲究解放思想,对外开放。再说外国人也是人,和外国人结婚法律允许。好多人想找还找不到呢!”
叶宁拉住鲍芳说:“好姐姐,见到了他你可别扯这些,对付过今天就算完事。”
鲍芳白了叶宁一眼,叶宁吐了吐舌头。
鲍芳与叶宁有很深厚的友谊,而且这种友谊是在许多磨难中结成的。鲍芳和叶宁是中学同学。当她们刚刚迈进中学的大门时,恰巧赶上了“文化大革命”尾声。很不幸,叶宁的父亲被当作“反动学术权威”关进了“牛棚”,母亲急、怕、病相加而离开人世。鲍芳的父亲因为是小业主,五十年代左右反对过公私合营而被批斗至死。这共同的遭遇,使这两位同班同学自然的亲密起来。
社会的遗弃和人们的白眼好歹也有个伴一起承受总比一个要好一些
鲍芳比叶宁大几个月,自然成了叶宁的姐姐。在叶宁的父亲被关起来,母亲去世后的那段艰难的日子里,鲍芳把叶宁接到自己家,和母亲一起住。
中学毕业后,她们被动员到一个边远山区插队,又睡在一条土炕上。几年过去 别的人都纷纷回城,她们俩却因出身问题而久久无人问津。那段日子叶宁只是埋头看书,而鲍芳却四处活动,寻找离开农村的途径。1980年叶宁考上了大学。只剩下鲍芳一个人了孤独、寂寞象两座无形的大山,压得她喘不过气
一年后,鲍芳突然嫁给北京的一位姓刘的公共汽车司机终于回到了北京,接着又进了服装厂。
在叶宁先回来的头一年,她每星期天都到鲍芳家,去看孤独的鲍母,帮老人干些家务,给老人买些东西,一直到鲍芳回来。对这一点,鲍芳十分感激:“总算没忘了我,够姐们儿。”叶宁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国家机关。
鲍芳婚后不久就生下了个儿子,但她并没感觉到幸福。她参加了英语学习,当上了服装厂的模特儿,她在默默地、执着地追求着什么。叶宁知道鲍芳对自己的婚姻不满意,每当她看到身高不足一米七零,胖敦敦的大刘(她这样称呼鲍芳的爱人)时,就觉得鲍芳受了委屈,尽管大刘憨厚,正直。
“这有什么,对我来说结婚就是找个男人,不然怎么回北京,我母亲谁照管,还不是那么回事。”每当叶宁向鲍芳提起家庭生活时,鲍芳总是这样说,嘴里说得轻巧,可眼里噙着泪花。
昨天,鲍芳又跟大刘吵了几句嘴,心里不痛快,本想今天能和叶宁一起散散心,没想到叶宁还有重要使命。想起二人眼前不同的境遇,鲍芳心里就沉甸甸的。
“你们俩约会,你拉我来不怕人家不高兴?鲍芳说。
“没关系,有你在他就不会怎样。赢得时间我也仔细考虑考虑啊。"叶宁颇有些得意。
正说着,一辆小汽车停在她们面前,从里面跳下一位外国青年,高高的个子,金色的头发,蓝眼睛,身穿牛仔裤、格T恤衫,潇洒地向她们走来。来人正是洛斯。
叶宁拉紧鲍芳的胳膊说:“他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