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矫情书院>历史军事>并汉> 第0002章 祈祷吧!少年郎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0002章 祈祷吧!少年郎(2 / 5)

心想,不如让他回去,做些想做的事,求个心安,于是他果断地为今天的家庭会议画下句号:

“罢了,尽人事,听天命吧!孟律,死者已矣,生者如斯,你且随你的意思去做吧!这边后事,我会知会你大兄与三弟的。虽然已分家,但尚未出五服。即使出了五服,按族规,也仍是一个族里的兄弟,不可见外。”

全程安静的董武,听到父亲董畯总结性发言后,默默地走到董建身边,拍了拍他的肩。

虽非同产母,但如同董先与董绍董奇一样,董武与董建的关系也不错。

兄弟之间的安慰,有时真的只需要拍拍肩,即可。

董武现任平舒县的直谷塞尉,驻直谷关,这是二百石的吏员,手下也有十几号人。

直谷关位于灵丘诏阁城北七十里的直峪山,于西汉武帝元光五年筑。

自建武二十六年南匈奴单于遣子入侍,甘为大汉朝廷边郡的耳目后。

汉廷开放北部八郡给匈奴驻守,由南匈奴栗籍骨都侯屯代郡。

从那时起,直谷关便成为防止外族进入冀州的一道防线。

延熹九年六月,南匈奴及乌桓、鲜卑寇缘边九郡。

朝廷迁大司农张奂为匈奴中郎将,率度辽乌桓二营出击,时任尉史的董武有幸作为郡兵配合,在直谷关垣墙上见证是数万外族传檄而定的场面。

也因此阵,董武升任障塞尉。

昨天董武得到董畯通知后,即刻快马趁夜返家。

回到家中,已经从董绍和董奇嘴中,大致拼凑出当天的情形。

他心中有些惋惜,董先这个侄子,和自己比较亲近,身上有股不服输的劲,是个兵苗子,这才到矿上两年,就弄得两手老茧。

眼下自己只是个小小障塞尉,将来若是有机会,自己还想跟庶母庶兄商量,把他收入麾下呢。

话说百工也是贱业,有什么前途,还不如加入军伍哩!

董武想要照顾董先的心,一方面是有感于董先的坚忍,另一方面则是自己的孩子和董先玩得来,不像大哥的孩子,仗着嫡子长孙的身份,处处欺负人。

事已至此,谁错谁对,也于事无补。

再说他也只是分家出去的子孙,这种场合,董武心中有数,自己就是个凑数的,一切全凭父亲和大哥作主即可。

灵丘董氏,家财只属继承人,其余家人,年长成亲后,便要分家单过。

虽然自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宗法有变,长子承爵,诸子分产。

但那主要是针对老刘家的,像灵丘董氏这样的家族,愿则守,不愿则略。

况且,只有把有限的资源集中起来,让家族更强大,族人才有更多保障,舍小家为大家,大家心中有数。

数百年来,灵丘董氏族规便是如此,一切只为家族的传承。

这也是灵丘董氏主家可以掌控农田千顷,立足灵丘的原因。

董建见父亲如此说了,也无能为力。

汉以孝立国,不守孝道,哪怕已分家,也不例外。

甚至专门有一个不孝罪名。

被父母告发,不孝罪成立,轻则强制驱逐,把财产移交父母,重则弃市。

董建,默默地叹息,理智逐渐占了上风:

虽说医匠宣布离死不远,但毕竟还没死,因此争取还是要争取一下的,万一能抢救过来呢?!

自己留下等李医匠,让媳妇一会先带人回矿上,这些事归根结底还是得由自己处理,也不能真的把什么事都交给老父亲和已成家的兄弟吧?!

随着董建离开,三人开始正式商议董先的后事。

虽然董先不是嫡子长孙,但好歹也姓董,族中长老,各地小宗,还是要通知的。

像这样幼年被马撞死,纯属意外夭折,不好交代。

不像疫病,还说得过去。

得了疫病,连成年人都扛不住,莫说小孩。

这样的窝囊的死,死者不仅要背负不孝之名,还会被认为有辱门风。

外人会以为,家族中是不是有人无德,才导致孩童下殇。

就像上有天灾异象,必有君辅失德,需改身修政,乃黜不法一样,最后要以罢免三公收场。

家族中出现这种疑是无德的事件,宗族长老也是要头痛的。

名册中的董先之名,看来是要安排仪式去除的。

说白了,就是要当董先没来过这世间一样。

董建经父亲董畯同意,在离开董先的治丧会议后,立刻向妻子传达会议精神,然后又雇人抬轿送董先回矿山。

安排好这一切后,才出门前往李氏药铺,打探李医匠的消息。

诏阁城内,只有两个地方有医匠。

一个是官方的养济院,人不容易请,尤其是出城诊看,难度大。

另一个就是李医匠的李氏药铺了。

它位于十字街西北角,邮驿马厩的边上,厩置对面。

虽然味道不好,但架不住地段好,处于交通最便利的中心点。

非常有利于李医匠向南来北往的人推销或采购各种药材,甚至还可托人定向采购。

李氏药铺其实就是一处家庭药材作坊,一家人合作,平常进山采药,回家炮制药材,抓药算帐,都是好手。

但能看病出诊的,只有药铺肆者李医匠了。

李医匠,家中排名第四,故取名李四,无字。

他背靠灵丘李氏,又乐于以医匠为名,因此本名渐渐被遗忘。

灵丘李氏,据说可以上推李牧驻燕代时期,借此李氏旁支在灵丘开枝散叶。

李医匠和董建一样,非家中嫡子,需自寻出路,所以少时便跟随游医,四处游诊,从而学了一手炮制药材的手法。

返乡后,他便以此为业,并娶灵丘五氏中的刘氏旁支庶女为妻,两人共同创立了这家李氏药铺。

话说回来,李医匠与董建,两边都是灵丘大家族,在诏阁城中是有宅院的,幼时自然也是认识的。

董建疾步如飞,过不了多久便来到药铺门口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