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嫂刚才跟谁说话。
刘春帮陈知青晒地瓜干的事林水珠是知道的:“还是城里人好。”
他们家是结婚一个分一个出去,几个哥哥都算是各过各的日子,家里就林水珠跟着爸妈在一个户口上,三个人算一户。
前头的三个哥哥都已经成婚,两个姐姐也嫁了人。
队里分粮食,他们家里也是要分粮食的,家里的自留地没有分开,自留地里的粮食要分一分。
他们家自留地里种了高产的地瓜,不仅仅要晾晒队里分的地瓜,还要弄自留地里的地瓜。
小姑子说的这话,刘春不好接,陈知青换地瓜干,是为了省事,可自己是赚到的。
城里人好,城里人当然好,那都是吃红本的。
知青、知青,那是知识青年,跟乡下人不大一样。
知青下乡前,是乡下人羡慕的吃红本的人。
“你争气点,是家里最有文化的,到时候到拿城里的红本。”
“嫂子,哪里是我不想。”林水珠已经穿上了棉衣,今年的队里不知道分多少棉花,她娘攒了些布票说今年给她做新衣服,“陈知青本来城里人,现在还不是跟我们一样拿工分。”
知青下乡的事,都不是什么新闻。
这几年留在农村的知青是越来越多,林水珠都不知道读书有什么用。
家里让她念到初中是因为公社供销社里的售货员是初中生,她爸妈就想着自家闺女不能连个门槛也踩不到。
初中生不顶用!爸妈就是把因果搞错了。
服务员不是因为念过初中才成为供销社售货员的,而是那个供销社售货员恰好是念过初中的。
刘春深深叹了口气。
“水珠,建知青点那就是要安家,知青们还回得去么?”
-
回到屋子,陈柚先灌了半杯温水。
村子里人担心的事,陈柚也担心,还回得去么?
真的要在乡下过一辈子么?
结束知青生活,无非是通过招工、招生、参军。
其中招生离开的最少的,但对女知青来说,最少的是参军离开。
公社里的招生名额,是僧多粥少。
对陈柚这些外省知青来说,招生离开是天方夜谭。
招生不是考试,是靠推荐。
现在的大学生叫工农兵学员,上大学的机会是靠推荐的。
现在的知青很多是省内插队,从一个市到一个市,从一个县到一个县。工农兵学员的推荐机会,本地知青具有优势——
如今是“社来社去”,工农兵学员很多是本地的护校中专,严格意义上并不是大学,念两年中专又回到乡村、部队、岗位上去。本地中专的名额倾向本地人,而其他的大学名额也是如此。
至于招工,工厂里更愿意接受男性。
像陈柚这样的外省女知青,无论是招工还是招生,都没有优势。
公社里动工为各个大队的未婚知青,建设知青点,是随着政策变动的,是为了解决知青的住房问题。
十几岁的城里学生,骤然到达完全不同的环境中,很少人能够在短时间内做到自立。并且单独插队一来不利于知青学习,二来知青的生活条件很没有保障,三知青的权益容易受到损害……
种种不利影响,使得前几年被批评的知青点,重新大规模建设。
在离开的希望渺茫之际,知青点的建设,对陈柚这样的独身女青年来说是一件好事。陈柚的安稳生活,是建立在幸运上的,她安稳的生活,经不起多大的风浪和波折。独木难支,一个人的力量单薄,并无法与乡村的习俗对抗。
出门前,陈柚有听见鸡咯咯声,喝完温水她去鸡窝将鸡蛋捡了。
陈柚的安稳生活里,这些下蛋的母鸡得记一等功。
最近虽然温度下降,但是母鸡也有了新粮。
无论是稻谷出的新糠,还是从地里挖出来的地瓜,都是鸡的新口粮。再说南方的温度,冬日里的青菜不缺。
这几天鸡蛋的数目,依然客观。
她将篮子里的鸡蛋数了数,这几天攒了三十六个鸡蛋。
加上每天吃掉的鸡蛋,算下来这一周有七只鸡在下蛋。跟晚春没法比,但也不在少数,比起别人家的母鸡,这些鸡绝对算争气。
要说搬去知青点有遗憾,那陈柚的遗憾一定跟这些母鸡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