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矫情书院>游戏竞技>奶奶的机器人九号场景攻击> 第四章.艾久七号进入家庭测试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章.艾久七号进入家庭测试(3 / 5)

,就是面对外力在做线性增长的情况,艾久通过一次学习,以后自己就知道了。”林久浩气晕了。

“哦,这么复杂,刘工说不能太复杂。”丁琪琪又找理由。

“丁。。。笨笨,刘工是不是还说,如果决定做某件事,就要完整准确,对吧?”林久浩反问。

“是。。。哥,你回去吧,后面的事情我自己做。”丁琪琪把林久浩打发走了。

林久浩回屋里,继续做自己的方案设计。

“第几步,第几步,把水拿回来放到电磁炉上。”丁琪琪断了线的思维还没有续上。

“第五步离开饮水机,第六步走回到电磁炉,第七步把养生壶,是养生壶不是水,放在电磁炉上,还第几步。。。第几步呀?”奶奶都看不下去了。

“奶奶!人家这儿搞科研呢!”丁琪琪嘴还是很倔强的。

“第八步,内部调用电磁炉模型,找到开始按键,按一下,设定烧开水。”丁琪琪边说边做。

“没反应?”奶奶看着电磁炉。

“电磁炉是触摸的,艾久七号的手指头不行。”丁琪琪发现了问题,测试版本的艾久七号没有覆盖仿真皮肤。

“没有仿生的皮肤,所以没有办法激活触摸按键?”奶奶问道。

“对,不过咱有办法,奶奶,您看,我这有仿生皮肤。”只见丁琪琪用自己手指点击了触摸按键。

这个动作把奶奶惊呆了,“你这也叫仿生皮肤,我看,这就是你的真人皮肤。。。这也能算机器人做的,真有你的。”奶奶看着都好笑。

“执行脑验证算法,发现无法完成闭环,执行脑。”丁琪琪指了指自己的脑袋,然后继续:“直接干预完成闭环”。

“琪琪,我怎么觉得你说的执行脑不是指你的脑袋呀?是我理解错了,我老太太听不懂技术了?”奶奶也疑惑了。

“知道了,奶奶,人家这儿搞科研呢。。。执行脑是智能拟脑一部分,我也没办法呀。”丁琪琪胡乱狡辩着。

“哦,能不能把水烧到80度的时候,让艾久提醒一下?我要下茶包。”奶奶关心煮茶问题。

“巴能,奶奶,巴能,开水是100度,不是80度。”丁琪琪很肯定的说。

“哦,我要煮茶,你要烧开水,难道,你烧开水不是给我煮茶用的,对吗?”奶奶反问道,然后自己包好了茶包。

“是呀,是给您用的,对呀,我烧开水是。。。我为什么要烧开水呀?奶奶。”丁琪琪又糊涂了。

“你还问我,你是要测试艾久七号做一件家务。”奶奶提醒着。

“哦对了,一件家务,烧开水给奶奶煮茶。”丁琪琪想起来了。

“我能用它烧的开水煮茶吗?还家务,80度都不能告诉我,这茶。。。”奶奶捏了捏茶包,说道。

“好,奶奶就给您做80度的水,家务嘛!就要有家务的样子。”丁琪琪又想通了。

“行吗?行的话我就可以放茶包煮茶了。”奶奶。

“行,一定行的,艾久七号,水只烧到80度。”丁琪琪严肃地向艾久七号下达了命令。

而此时,艾久七号在内部系统里、家里电脑里、艾久四号系统里,整体检索了一遍,然后做了一个系统出厂时就有的内部设定动作,挠了挠头。

这动作被奶奶看在眼里,“挠头!这个动作我明白。。。琪琪,它不知道什么是80度,对吧?”。

丁琪琪也懵了,冲着里屋喊了一嗓子:“哥,艾久七号不知道电磁炉烧水的温度怎么办?”。

屋里传来林久浩的声音,“让艾久七号看一下电磁炉温度数字显示屏,然后把图片输入艾久七号感应层内容分析系统,里面有很多工具。”。

“拍好了,哪个工具。”丁琪琪拿着PAD。

“可以用卷积神经网络分析,不过呀,你是判断电磁炉面板数字显示部分,这种标准化数码数字,有一个小程序,线段化数字判定法很好用。”林久浩继续回答。

“直接用神经元卷积算法就好了,还小程序。”丁琪琪又犯懒了。

“卷积神经网络算法,好是好,不过,例如,数码数字8有几个拐角,容易被认为是日字,而且,这些特征被认定的话,手写的8还需要训练,所以小程序有时候很好用。”林久浩回答。

“看到了,软件工具把输入的图片中的数字,做成了六个点及点之间连线图形,它通过六个点之间连线关系,自己能判定数字。哥这个方法好耶。”丁琪琪一直觉得简单最好。

【数码数字是很规范的,最复杂的是8,8有六个点及特定连线,图像处理可以分析出数码数字的图形,然后转化成这样的六点及连线,从而判定数字】

“这是一个简单方便的算法,用于规范的数码数字判定,其他随机的字体不能用这个判定算法。”林久浩继续在屋里说话。

“其他字体,或者手写体怎么办?”奶奶问道。

“其他字体判定需要建立字模特征码样本库,利用神经元理论的卷积算法,然后训练。。。就认识了。”林久浩继续解说。

“卷积神经网络的算法?它是怎么工作的?”奶奶继续问问题。

“卷积算法其实是通过一个原理,所有的事物之间只要存在差别,那么就会被认为是不同的事物,不存在差别的事物就是同一个事物。”林久浩说道。

“那,怎么让机器人知道是不同的事物哪?”奶奶。

“采用多种卷积核算法去观察分析对象,就会产生特征码组,其实就是多个观察视角多种层次生成特征码组,这样就确保不同的事物产生的特征码组一定是有区别的,而相同的事务产生的特征码组就具有相似性。”林久浩回答。

“那,怎么知道是什么呢?”奶奶继续问。

“定义加后期训练,例如,某一个字通过多层次的卷积计算,生成的特征码组,我们定义为‘人’字,那么人工智能就知道这个形状是‘人’字,更大量的信息可以放到互联网上去,让网民去训练命中率。”林久浩继续解释着。

“哦,我知道了,这是感应层的技术,跟你们的多元关联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