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慈禧赤裸裸的威胁,光绪皇帝极受震动。”
朱棣:谭嗣同这是想要用自己的热血唤醒国人对满清政府的不满啊!
他对谭嗣同深感佩服,这种大无畏的行为可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
“什么都不知道的光绪刚从颐和园回来,也许是他一生中最后一个平静的夜晚了。”
“在封建顽固派势力的百般阻挠面前,终究不堪一击。”
“你无福承受大业,听人拨弄,像个木偶。”
甚至于甲午战败之后,就是伊藤博文和清政府签订的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一开始光绪皇帝要任用康有为变法,慈禧太后没有反对。
戊戌变法的改革行动进行的很仓促,维新派没有考虑到一个新事物的出现,社会大众也需要有接受的过程。
“光绪当然清楚非变法不足以救中国,当然不想做亡国之主。”
各朝的皇帝对谭嗣同英勇就义的行为无不深深的动容,内心升起万分敬佩之情。
可这时候已经山穷水尽了,掌握有兵权的袁世凯是政变成功的唯一希望,他这才冒着必死的决心去策反袁世凯。
“在文化教育方面,提出废科举,译新书,派留学生,开新校。”
就他总体感觉,康有为变法操之过急,完全没什么政治经验。
“但是心里盘算自己的枪和火药都在荣禄那里,天津小战掌握的兵力只有7000人,京城数万兵。”
在家天下的封建王朝,他们身为王朝的统治者,最要紧的是考虑如何保住属于皇家的国。
“9月14日,光绪正式向慈禧提出了这一建议。”
在这种情况下,他秉承着多个朋友多条路的想法跟维新派接触。
可如今看来,果然一切如他所料,袁世凯选择了告密。
“感觉良好的改良派立即提出开设议政机构,让维新派进入。”
如果将来某一天他们的朝代也遭遇光绪面临的情况,恐怕也是和光绪一样的想法,不愿意分割半点权力给老百姓。
“而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宣传的民权,开议会这些,完全不在光绪的考虑范围之内。”
这种举动,无疑于会让掌握实权的慈禧敏感,认为光绪这是在削减自己的权力。
“大家纷纷劝康有为走,加上光绪已命康有为离开北京,康有为决定次日清晨坐火车去天津。”
“那天夜里,本来反对信任袁世凯的谭嗣同,在康有为的坚持之下,带着必死的决心访问了袁世凯。”
原本康有为等变法派就已经面临那么多官员反对,不想着怎么在其中斡旋推动变法的开展,反而大言不惭的要砍杀别人。
即便想要除掉反对派实行变法改革,但也不能明着说吧,尤其是当着一品官员的面。
而慈禧之所以在幕后掌管全局,就是因为朝堂的关键位置都是她的人。
“袁世凯与康有为等改良派也有过来往,并盛赞康有为有悲天悯人之心,经天纬地之才。”
他从未见过如此愚蠢之人,在一个一品大员面前狂言要杀一品大员。
“在守旧派官僚一步一步展开行动的时候,改良派也开始他们的行动了。”
“袁世凯听完大惊失色,表面说道杀一个荣禄就像杀条狗一样。”
“康有为和广大中国人民是脱节的,羸弱的刚萌芽的资产阶级没有力量,只能到处向各种势力妥协,到处卑躬屈膝。”
“新旧势力已经是剑拔弩张,北京城硝烟弥漫。”
“和帝党的合作是向封建地主妥协,想引入伊藤博文是向帝国主义妥协。”
他也是慢慢认识到实权是在以慈禧太后为主的守旧派手中,而他们维新派只有少数几人,还没有实权,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支持他们进行变法。
“在一次改良派王照代递上书被保守派拒绝之后,康党报告给光绪。”
“天子圣明,袁世凯现在必定是喜而图报,皇上是在给我们暗示,让武装政变继续下去。”
“光绪皇帝在此阶段也非常勤政,当时几乎每天都有新政的颁布,表现了光绪变法救国的迫切和决心。”
像礼部这种重要位置的官员,毫无疑问会被慈禧牢牢掌握。
“你五岁入宫,我辛苦抚养成人,我没有一点对不起你。”
“六天后,光绪终于见到了康有为,也是唯一一次召见。”
“并使袁世凯脱离荣禄,直接对光绪负责。”
“慈禧当然无比清楚,开设议政机构是康党想要揽权。”
“此时在慈禧眼中,光绪正在步步蚕食自己的权利,已经到了无法容忍的地步。”
“当日下午,慈禧收到奏折,当即决定第二天回宫。”
身为封建王朝的皇帝,他们天然就和光绪站在一边。
“当时农民暴动频发,会党斗争,回民起义,还有革命派的广州起义,清朝统治摇摇欲坠。”
“康有为说非变法不可,荣禄说一两百年的变法,怎么可以一夜之间瞬变。”
“9月4日,愤怒的光绪第一次没有报告给慈禧,自己擅自做主。”
“康有为已经知道策反袁世凯失败,大势已去。”
毕竟守旧派有慈禧撑腰,像袁世凯这种人肯定会选择站在慈禧一边。
“光绪越发失去耐心,终于爆发。”
康有为:变法的败局已经显露,是我没有考虑全面,以至于到了如今这地步。
直接把上千年的科举废除了,那些寒窗苦读的读书人怎么办,这不是直接断了他们的仕途吗?
至于光绪遭遇守旧派的阻挠,他们到并没有觉得意外。
谭嗣同:我就知道袁世凯不可信,不应该把希望放在袁世凯身上。
他的不成熟以及激进的变法内容,最终激怒了慈禧太后,引来了守旧派的强烈反抗。
他现在有些后悔了,没有好好利用慈禧不反对变法的有利因素,反而走到了慈禧等守旧派的对立面。
“康有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