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矫情书院>玄幻魔法>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25章 一场乌龙引发的政变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5章 一场乌龙引发的政变(2 / 5)

“又以结党营私妖言惑众的罪名,出动三千士兵在全城搜捕维新派人士。”

“所以无论从娘家的角度还是从夫家的角度来说,光绪都是慈禧最亲的人。”

“慈禧坚决交出了大权,跑到颐和园养老去了。”

“意思是说只学西方的技术,制度还得用老祖宗的。”

“从过程和结果来看,戊戌政变显然是个乌龙。”

哪怕光绪发动政变成功除掉了慈禧,满朝文武大臣也不可能让一个弑母的皇帝继续坐稳皇位。

也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他这才想着发动政变围园杀后。

他虽然对慈禧又敬又怕,但从未想过发动政变除掉慈禧。

他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干出这等离经叛道的罪行,别说是自己,全天下人都不可能饶恕自己。

“慈禧如此在意自己的妹妹,对光绪自然差不到哪里去,而这只是光绪与慈禧在娘家这一层上的关系。”

“等到光绪完全成熟了,就可以把所有的事情都托付给光绪了。”

“光绪的生平可以用八个字来总结,热血青年,志大才疏。”

慈禧:我的内心要是不强大,我也走不到如今的地步。

“当人生三大不幸同时发生在一个人的身上时,大部分人的心态都会是崩溃的。”

好不容易把儿子拉扯大,她也可以享享清福了。

孝道对于皇帝而言,异常重要,光绪要是知道康有为的计划,肯定是不会同意的。

“慈禧之所以选择光绪作为大清帝国的继承者,主要是因为光绪是慈禧的亲妹妹婉贞所生。”

康有为:原来一切都是我误会了,慈禧没有想要废黜皇上,悔之晚矣啊!

“若是心理素质差,40岁的慈禧估计就抑郁而终了。”

刘彻:这个康有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不仅害了自己的弟弟,也害了光绪被软禁。

“在这个过程中,慈禧几度情绪失控。”

慈禧和光绪关系不好,这是人尽皆知的事情。

看到两人的感情一开始那么深厚,可后来却闹得形同陌路,他惋惜的摇了摇头。

“加之慈禧还听说光绪第二天要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打算聘请伊藤博文为客卿,主持变法。”

回想自己一路走来的不容易,她不禁唏嘘不已,感慨良多。

“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则是救国救民的大英雄,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

深受儒家熏陶的文武大臣不会接受一个大不孝的皇帝,光绪最后的结局也只能被赶下台。

“但光绪又急功尽利,恨不得一下子就把旧体制全部打碎,让大清马上实行新法,旧貌换新颜,这完全是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两人哪怕再深厚的感情,对于想要致自己于死地的人,慈禧肯定不会善罢甘休的。

“这其实是一道很普通的谕旨,光绪不想与慈禧翻脸,只好把康有为打发到外地。”

“对此,慈禧是支持的,并没有过多的阻拦。”

自己的盈儿登基后,她的选择和慈禧一样,也想着安享晚年。

“却不曾想同治又死了,白发人送黑发人。”

他已经见识到了光绪的无能,要是光绪掌权变法维新,对天下老百姓来说,不见得是一件好事。

“两人发生了一些不愉快,慈禧返回了颐和园。”

“慈禧感到累了,她把权柄交给光绪,自己去养老,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决定。”

“慈禧认为这很扯,便从颐和园回到紫禁城。”

“却殊不知,中国几千年的政治运行到了清末早已经定型了。”

李世民:还以为慈禧和光绪一直势同水火,没想到还有这么一段温情的故事。

清政府的权力一直被慈禧牢牢掌控,毫无实权的光绪原本就很可伶。

“随后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被押赴菜市口开刀问斩,这六人便是戊戌六君子。”

“主播这里额外插一句,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流亡海外时,时常拿出自己与光绪的合影来证明光绪对他很看重。”

“英法打不过情有可原,毕竟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

“如果剧情就这样发展下去,慈禧就会成为第二个孝庄,前后培养了大清的两代君王,最后功成身退。”

可如今看来,一切都是他误会了,慈禧并没有打算废黜光绪。

“而以夫家的关系来说,光绪的父亲是慈禧老公咸丰的弟弟,光绪就是慈禧的侄子。”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大清看到了自己与西方的差距。”

“甲午战败后,光绪才算是清醒了一些,认识到大清原有体制的不足,便萌生了变法的打算。”

“于是在慈禧和恭亲王的主持下,大清搞起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

“为了报答皇恩,康有为竟然发动维新派,联络了唐才常、袁世凯。”

“由此看来,至少在那个时候,慈禧并不贪恋权力。”

“不过慈禧靠着强大的心理素质还是挺了过来,她把4岁的光绪抱到宫中,从头开始培养。”

“但光绪并不知道中日之间战力的差距,也不知道当时的清军大多疏于操练,战力与完成近代化改造的日军早就不在一个层次上了。”

“既然洋务运动不行,日本的明治维新可行。”

所以皇上任用维新派人士变法,她是大力支持的。

“见政局被搞得一团糟,慈禧为了稳定,只得连下三谕,要求光绪交出一二品大员的人事任免和京津地区的军政大权。”

可事实证明,皇上只会把局势越搞越糟,引得众多大臣强烈不满。

“于是到了1898年,在光绪皇帝的主持下,清政府便开始了戊戌变法。”

等儿子慢慢熟悉政务后,可以很好的驾驭朝堂,她再把剩下的权力陆续还给儿子。

“但到了1889年,当光绪年满18岁的时候。”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