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如今看来,慈禧和光绪两人的关系并没有他想象中的那么恶劣,至少慈禧是真心实意的对待过光绪的。
“说她幸运,她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权势的女人,执掌大清将近半个世纪,享尽了荣华富贵,最终还能得以善终。”
慈禧莫名其妙的把他软禁在瀛台,他是有冤无处伸。
她也想把权力交还给李唐王朝,可无奈几个儿子不争气,没有当皇上的能力。
为了保住儿子的皇位,她独自一人应对朝堂的政局,其中的辛酸可想而知。
“但是经历了甲午的惨败后,人们才发现老祖宗的制度也不管用了。”
“尤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直接把首都都给丢了。”
“没有皇帝了,慈禧还怎么垂帘听政?”
四五.三二.八五.二四四
“她不扶持光绪当皇帝,还能扶持谁来当皇帝呢?”
“可是光绪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后,他糟糕的政治水平以及无法掌控大局的能力很快又显露了出来。”
“一旦光绪被雷声惊醒,慈禧便会紧紧抱着光绪,不使他受到惊吓。”
“直立总督荣禄担心这样会增加变法阻力,便旁敲侧击的劝光绪谨慎行事。”
慈禧如此,她也同样如此。
“原本支持变法的朝廷大员就不多,康有为如此嚣张的行事作风和言论,把本来还支持光绪的几个大臣也得罪了。”
“这就等于把自己架在火上烤,成了众矢之地。”
“而慈禧知道了围园杀后的计划后,以为光绪要杀了她。”
“皇帝挟持太后就是不孝,作为统治集团的代表,皇帝若是离经叛道,背叛自己的阶级,下场只能是被赶下台。”
可康有为策划了政变,慈禧肯定会认为政变是光绪指使的。
“而慈禧平生与婉贞的关系最为要好,能好到什么程度呢?”
“并且不到万不得已,慈禧也不可能废除光绪。”
“在说戊戌政变之前,主播先给大家说说事件的主人公慈禧。”
“早年丧父,18岁的时候就死了爹。”
“纵观三十年的洋务运动,清政府对待西方的态度是既惧之制度,又厌之文化。”
吕后:作为一个母亲,我非常理解慈禧的想法。
“对于慈禧来说,她悉心培养光绪,光绪要变法她很支持。”
只要皇上不违反祖制,想要怎么变法,她都不会阻拦。
“当时的大清风雨飘摇,没有一个老练成熟的政治家掌舵,国家怎么往前走?”
“康有为一个六品小官,怎么可能主持变法这种大事呢?”
“所以当慈禧提出这个想法后,大臣们都十分紧张。”
可就是康有为自作主张,导致光绪也被坑害了,成为了阶下之囚。
这个时候就非常考验统治者的政治能力,该怎么通过打压拉拢大臣来推进变法,这需要极强的政治手段。
她的这一选择和慈禧的一样,从来没有想过一直把持着权力不放手。
“部分维新派和康有为的弟弟康广仁被抓,这就是戊戌政变。”
“在签了丧权辱国的条约后,大家都明白,要再不改革,大清就得玩完。”
“当天晚上,慈禧见到光绪,要求逮捕维新派,光绪不同意。”
他原以为康有为有什么大能耐,现在看来和光绪一样,都是志大才疏的庸人。
“说她不幸,人生三大不幸,她全碰上了。”
各朝的读书人向主播询问关于戊戌政变的疑惑,苏晨看到之后这才发现大家误会了。
好不容易有咸丰皇帝当作依靠,结果还没享几年福,咸丰皇帝就去了,留下了他们孤儿寡母。
为了江山社稷,为了天下老百姓,她也就只能自己上了。
“只是某些维新派不是东西,要逮起来安抚人心,就这么简单。”
毕竟不管是从法理上来说,还是从养育之恩上来说,慈禧对他有大恩大德。
“如果慈禧一点准备不做,直接废的光绪,就等于是废掉了自己的权利基础。”
“而慈禧也认为光绪就是自己的亲生儿子,把权柄交给儿子很放心。”
“把国家交给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这显然不合适。”
“那会的日本跟大清差不多,也是闭关锁国,完全没跟上世界发展的潮流。”
“慈禧当时对光绪的照顾细微到了每顿吃什么,每天穿什么,慈禧都要亲自过问。”
只能说在权力面前,亲情都要靠边站。
“然后发布训政诏书,宣布临朝训政。”
“由于康有为与光绪不熟,作为一个乡下士绅,他也就不能理解慈禧与光绪的感情了。”
“而光绪在整个事件中,很可能就是一个躺枪的角色。”
“慈禧闻言大惊,不等天亮就赶回紫禁城,直入皇帝寝宫,将光绪囚禁于瀛台。”
“于是,历史上著名的百日维新就这样以一场闹剧的形式结束了。”
所以自始至终,她都理解慈禧的想法,可以说是感同身受。
“所以当作为大清帝国的实际统治者慈禧,出于担心光绪瞎搞,把大清搞没了,数落了光绪一番后。”
可要说她反对变法,还大骂她是老妖婆,她是完全不认的。
可无奈的是,她的盈儿和光绪一样不争气,根本就不能稳住朝堂。
出现这样动荡的局面,她只能出来收拾皇上留下的烂摊子,所以根本就不存在她扼杀变法一说。
现如今的大清帝国危机四伏,随时都有可能灭亡。
他为了自己的前程,为了中华民族,积极推动光绪变法维新。
可显然,光绪并不具备这种执政能力,反而弄得一团糟。
“慈禧太后代表着贪恋权力的老顽固,是扼杀变法、杀戮维新派人士的老妖婆。”
“9月20日,康有为悄悄离京。”
“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