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矫情书院>玄幻魔法>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26章 敲响大清灭亡的丧钟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6章 敲响大清灭亡的丧钟(4 / 5)

任,道理很简单。”

刘彻:东南互保协议的签订,已经说明了清政府控制不了地方。

“就这样,在身边人的影响下,慈禧对义和团仅有的一点不信任也烟消云散。”

可现在一切都化为了泡影,李鸿章这个卖国贼保下了慈禧老妖婆。

“然而,铁良本来就是慈禧安排的棋子,慈禧又怎么可能自断臂膀呢?”

“既然朝廷让我们保护使馆,伺机行事,保守疆土,那我们就以这道圣旨为准。”

“为了安抚各省督抚,慈禧很快又下发了一份内部通知,向地方督抚解释宣战诏的由来。”

原本大清国就动荡不安,风雨飘摇,人心惶惶,全国上下心思各异。

“不过这些炮灰的运气还不错,走到半路时战争结束了,逃过一劫。”

“如果说李鸿章之前签订的卖国条约或多或少与他还有一些关系,那么《辛丑条约》的签订与他就是一点关系也没有了。”

“至于宣战诏,那是乱诏。”

在八国联军对此慈禧的时候,他还志得意满,想着光绪再过不久就可以掌权了,到时候属于他们变法派的机会来了。

“是可忍孰不可忍,愤怒之下,慈禧丧失理智。”

清政府没有通过变法改革自立自强,就必然会继续遭到列强的剥削。

到了这种时候,清政府的掌控力大降,地方已经脱离了清政府的控制。

“这意思很明显,宣战诏书是写给国人自己看的,意在平复包括义和团在内的国人的情绪,你们要体谅朝廷的苦衷。”

“见南方督抚大多易主,慈禧觉得时机已经成熟。”

皇帝是大清国的象征,凝聚着天下人心。

面对洋人的一万兵力,清政府哪怕守不住,最少也要抵挡一两个月吧!

对于朝廷的大败而逃,晚清的老百姓都已经麻木了,早已经习惯了。

“先稳住局势再说,追究责任什么的不现实,也没必要。”

“与此同时,慈禧也开始要求南方督抚赶紧派兵勤王,语气和措辞非常严厉。”

“所以事后慈禧对李鸿章是感激涕零,没有追究他在战争期间的抗旨行为。”

“也就是说,清政府自始至终都没有对各国正式宣战。”

“公司的大股东是我们列强,公司要改选董事长,当然要由我们大股东开会决定了。”

可无奈那些汉臣已经被满清的统治驯服了,完全不敢升起一点造反的念头。

“无论怎么看,慈禧都是头号责任人,最起码也要交出权力,退居二线。”

“于是到了1902年1月,慈禧返回北京后,便开始着手瓦解东南互保。”

原本大清的实力就弱小,远不是八国联军的对手。

虽说慈禧发布了两道意思截然相反的诏书,但地方督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而不是有利于清政府的,就已经可以看出地方不听中央朝廷的调令了。

双方的实力差距如此之大,朝廷根本就不可能是八国联军的对手。

他们非常明白,两次鸦片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远远不是结束,列强必然还会再次发动瓜分中国的侵略战争。

“第一,慈禧当时只说要跟欺凌我国家、侵占我土地、勒索我财物的入侵者开打。”

“七年前的东南互保局面,在慈禧的瓦解下烟消云散。”

“流亡途中,慈禧的声望跌至谷底,也不再指望义和团能抵御外敌,便发布了彻底镇压义和团的命令。”

任何人想要变法,都会遭到这些利益集团同仇敌忾的对抗,根本就没有半分成功的可能。

不过话又说回来,他仿佛已经看到大清国在慈禧手上走向灭亡。

在战败的阴影下,慈禧还能重新站起来,并瓦解掉东南互保的威胁。

“南方搞东南互保之初,慈禧也没太在意。”

“袁世凯是李鸿章的门生,闽浙总督许应奎的族叔曾与湘军一起镇压过太平天国,也与湘淮两系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不过慈禧没有第一时间追究责任,不代表她不想追究。”

“第二天,北京沦陷,慈禧挟持光绪仓皇逃往山西。”

“有了慈禧的默许,义和团在直隶地区很快就发展到了二十万之众。”

“头脑发热的劲头过去后,慈禧又冷静了下来。”

“这其中的武卫中军、武卫前军、武卫后军都被八国联军重创。”

“慈禧紧急召开御前会议,发出解散义和团的上谕。”

“1900年10月11日,李鸿章抵达北京,然后他就以背锅侠的身份与八国联军达成协议即《辛丑条约》。”

这也就意味着变法派再无出头之日,整个中华民族彻底断绝了最后变法自强的机会。

“当时各国公使要求清政府处死端郡王载漪、刚毅等12人,并要求严惩142名官员,这些官员都是曾经支持义和团的顽固派。”

“因为这时候她也是乱的,到底是打还是和,她拿不定主意。”

李鸿章:太后平时挺聪明的,怎么这种关键时候就糊涂了呢?

“比如造反,事实上当时确实有人提出过造反,这个人就是张之洞。”

“一是驻留东北的十余万关外八旗,这部分被沙俄侵略军消灭。”

“另外,参与东南互保的督抚关系也是盘根错节。”

“二是慈禧令荣禄组建的武卫军,又分为五部。”

“所以说庚子国难后,慈禧对东南九省的态度就是一个字,稳。”

而最有希望推翻清政府的就是李鸿章,可偏偏李鸿章没有这个胆量造反。

“并且也正是在李鸿章的据理力争下,慈禧逃过了列强的追责。”

因此在清政府要和八国联军打仗的时候,他们老百姓就一致认为清政府必然大败。

“第二,所谓的宣战诏,并非正式公文。”

“可是就在事件渐渐平息之际,北方闹起了义和团运动。”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