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退堂鼓,煮熟的鸭子又要飞。”
“但李鸿章收到电报后表示国事未定,坚决不去。”
这个关键时刻,要是李鸿章联合东南的督抚,完全可以轻而易举的推翻慈禧。
四五.三二.八五.二四四
因为他非常清楚,慈禧根本就不可能是八国联军的对手,战败已成必然。
“另一道是发给地方督抚的,慈禧让他们派兵进京勤王,协助朝廷驱逐洋兵。”
“于是他便联合庆亲王参了铁良一本,说若不去铁,新政必有阻挠。”
“在这种情况下,两广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闽浙总督许应奎、山东巡抚袁世凯、浙江巡抚刘树堂、安徽巡抚王之春和广东巡抚德寿不约而同的做出了同一种选择。”
用这二十万的义和团去对付八国联军的洋枪洋炮,他只能说以卵击石,毫无胜利的半分希望。
可哪里想到,一万联军第一天到达北京城,结果第二天就攻破了,这速度之快超乎他们的想象。
现在他们老百姓越来越觉得,清政府的倒台就快到了。
“此举表明,慈禧怕了,又服软了。”
“不过各国公使也有干涉的理由,他们认为废立皇帝是国事,怎么能是家事呢?”
“我们没有否定朝廷的诏书,我们只是执行朝廷的旨意。”
“6月26日,在盛宣怀的牵线搭桥下,上海道台邀请各国驻上海领事举行会晤,并议定了《东南保护约款》九条和《保护上海城乡内外章程》十条。”
在慈禧战败的时候,但凡汉臣有点骨气,完全可以把慈禧赶下台。
东南九省大搞互保,慈禧之所以不在意。
要是大清国真的这么硬气的话,也不会沦落到今天这般田地了。
“清朝的正式宣战诏书里面一定会有类似布告天下的字样,比如光绪在甲午年颁布的宣战诏书中就有,但慈禧在庚子年颁布的宣战诏中并没有相关内容。”
“结果袁世凯弄巧成拙,遭到慈禧明升暗降,改任为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失去了军权。”
“第三,由于邮电系统混乱,地方督抚当时收到了前后不一致的诏书。”
“需要注意的是,慈禧发给地方督抚的诏书,如今有三点经常被人误解。”
“见列强集体反对,慈禧压力山大,只好暂停了废立计划。”
“1907年,袁世凯和张之洞被一同调入军机处。”
“然而,慈禧和顽固派们万万没想到,他们的自欺欺人玩脱了,死了很多人,也激怒了列强。”
即便义和团有能力对付西方列强,也注定会成为清政府尾大不掉的心腹大患。
“这些东南督抚私下里穿一条裤子,慈禧敢动其中一个,必然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导致不可控的后果。”
“慈禧催促袁世凯出兵的同时,还给李鸿章发去电报,要求李鸿章赶紧进京,负责与各国公使和谈。”
最后的结果,也果然没有出乎他们的预料,甚至败的速度远比他们想象的更快。
荣禄:太后糊涂啊!大清国都已经到了国破家亡的危急关头,这个节骨眼怎么还能轻易废黜皇上呢?
他无奈的叹了口气,那些顽固派大臣不明事理,怎么连太后也犯糊涂了。
不过照他看来,八国联军来者不善,慈禧八成躲不过这次的危机。
“一方面,东南互保保全了南方九省未受到战乱影响。”
“比如作为淮军小金库的江南制造总局,就被铁良搜出了八十万两存银。”
梁启超:这老贼也是多管闲事,除掉慈禧这么好的机会,就这样被老贼搅合了。
“立即跑去跟慈禧说,洋人嚣张气焰不可长,咱有二十万刀枪不入的义和团,正好可以利用他们驱逐洋人恢复旧制。”
“得知慈禧欲行废立之事,不仅清朝的地方督抚,如直隶总督荣禄、两江总督刘坤一等人上书反对。”
现在戊戌变法已经失败,各朝的统治者已经可以预见清政府的局势将进一步恶化。
“说外国公使发出照会,要求慈禧立即归政于光绪,废大阿哥,并允许洋兵入京。”
当初太后发布维护义和团的诏令时,他就是反对的,认为这太扯了。
“这导致朝廷的诏书无法通过北京的电报局下发,只能先用六百里加急送到河北保定,再经由保定电报局转发给各地。”
“既然你不孝,那就别怪我不仁。”
“一面解散或收编南方的地方武装,一面对湘淮两系的小金库进行大肆搜刮。”
并不是慈禧拿不定是打是和的主意,而是慈禧不敢揪着不放。
“为了让慈禧下定决心,端郡王载漪当时还勾结李连英。”
连朝廷的高层都动荡不安,就更别说原本就人心思变的老百姓。
要是世界上真的有这样的人,清政府也不会接连遭遇西方列强的欺辱了。
“6月21日,慈禧以光绪的名义连下两道诏书。”
现在慈禧又打了败仗,需要给八国列强巨额赔款,这是要把他们老百姓往死里逼。
“慈禧一听,让我把权利给让出来,交给光绪那小子,难道洋人不知道我与光绪有矛盾吗?”
“毕竟她不能像端郡王载漪那样为了图私利泄私愤,也不能像义和团那般狂热而不计后果。”
“有一些官员反对义和团,比如山东巡抚的袁世凯,山东的义和团就是被袁世凯率武卫右军打的销声匿迹。”
他原本还以为慈禧只是祸国殃民的妖后,现在看来,居然也这么愚蠢。
他对李鸿章憎恨的同时,对慈禧逃脱列强的制裁感到惋惜。
“旋即离开广州,踏上了艰难的谈判之路。”
现在又在双方交战的时候朝令夕改,发布大相径庭的诏令,只能让大清败得更快。
“1903年,许应奎、德寿病死,王之春被调到广西担任巡抚。”
“慈禧之所以没有追究几位地方督抚的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