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矫情书院>玄幻魔法>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293章 北宋神人沈括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93章 北宋神人沈括(2 / 4)

时间,画了两百多张星空图。

沈括在才华方面的体现数不胜数,这也是无可争议的地方。

但可惜的是,只有才没有德,注定没有好下场。

“宋神宗熙宁三年,沈括守母丧期满回京,被宋神宗和宰相王安石器重,协助王安石实行新法。”

“熙宁六年,沈括开始参与王安石变法决策,比如淮盐法,改革陕西盐钞法。”

“著述《论钱荒八因说》,主张根据市场需要,调节货币流通量。”

“熙宁七年,朝廷派沈括赴淮南巡查饥荒灾情。”

“给灾民发放钱粮,查看当地水利设施,疏通河渠。”

“让荒废的农田重新变为良田,变救济为解决根本问题。”

“赴两浙巡查水利和农业生产,发现很多政策执行中的问题。”

“熙宁八年,沈括任河北西路察访使。”

“按照惯例,凡是银冶的地方,转运使就收取银冶的息钱。”

“沈括认为靠近宝藏国家就会贫穷,这是必然的事。”

“靠近的人多了,窝藏的奸伪之徒就无法检查出来。”

“朝廷每年给契丹几十万两银子,他们如果知道了开凿矿山的好处,会把中国的岁币更加看轻。”

“那我们没有什么可以送他们,边境将再起争端。”

“朝廷征用京城附近百姓马匹,百姓不堪重负。”

“沈括认为北方人善于骑马作战,而我们则擅长强弩,不能舍自己的长处去勉强做不擅长的事。”

“沈括改革考核强弩的标准,将射出距离远近和射入硬物的程度作为考核指标。”

“类似这样既减轻百姓负担,又有成效的合理化建议有三十多项,皇帝都一一采纳了。”

“次年,沈括升职三司使,三司使即为国家最高财政长官。”

“王安石为变法专设了三司条例司,该机构掌管新法的制定和颁布,是以财政为中心的变法活动的总枢纽。”

王安石:沈括是个小人,不可亲近。

他被皇上任命为参知政事,住持变法大计。

此时的他权势熏天,沈括有心依附,便大肆鼓吹新法之好。

起初,他相当器重沈括的才能。

但是很快就发现沈括巧言谄媚,不是正人君子所为。

之后皇上有意委任沈括来主持保甲法的施行,但被他直接排除在变法核心层之外。

不过后面朝中掣肘变法的势力很大,他也急需延揽人才。

对于沈括这样一个优缺点都非常明显的人,他决定用其所长。

事实证明,他的这一策略非常正确。

他让沈括负责汴河水利,沈括表现得很好。

汴河水利工程包括疏浚和淤田两大部分,其中淤田是将黄河淤泥覆盖在两岸盐碱地上,使之变为良田。

沈括亲自勘察汴河两岸共八百四十多里河段,首创分层筑堰新技术。

筑成台阶形堤堰,引水灌注入内,淤田一万七千多顷变为良田。

对于沈括此人,他是非常惋惜的。

明明才华无可挑剔,但德行方面却令人不齿。

他只希望沈括听完主播所说的,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过错,从而改过自新。

如此一来,他的变法集团也能增添一员大将。

“熙宁八年,辽国派使臣萧禧谈判河东一带地界划分,声称一定要达到目的。”

“宋神宗派沈括出使辽国,沈括出发前到枢密院查阅档案。”

“找到以往两国缔约边境的文件,指定是以古长城为界。”

“辽使萧禧提出要求的地界在宋地一方,距长城有三十多里。”

“沈括据此向皇帝做了奏报,宋神宗开天章阁召见沈括,说幸亏有沈括,否则那些不去探究事情原委的大臣差点误了国家大事。”

“萧禧看到沈括拿出的证据,才理屈作罢。”

“沈括来到契丹宫庭,和契丹宰相杨益戒谈判。”

“沈括已提前找到相关档案并预先让随同吏员背熟,杨益戒但凡提出问题,沈括就回头让吏员据档案回答。”

“到第二次谈判,仍是如此。”

“杨益戒无计可施,只好埋怨宋朝连几里土地都舍不得,可能会葬送两国友好。”

“沈括反驳他说军队的强大来自正义,衰弱来自理屈。”

“现在契丹抛弃你们以前皇帝的信誉,用暴力对待百姓,这样对我们反而不是什么坏事。”

“会谈一共进行六次,契丹也没占到便宜。”

“沈括回国,沿途画下山川地貌,记录风俗人情,修撰成《使契丹图抄》一书献给朝廷。”

朱棣:乌台诗案以后,沈括的仕途彻底断绝了,只能说是咎由自取,一报还一报。

尽管沈括因为科学方面的成就被后世人敬仰,但他依旧看不起此等无耻小人。

王安石实行新法,沈括是其坚定的变法派。

于是沈括得到王安石的器重,并担任朝廷派出巡察新法执行成果的钦差大臣。

沈括在到处考察后,给王安石和皇上的汇报只是报喜不报忧,一派歌舞升平。

苏轼与王安石这位改革宰相观点却不一致,和沈括所汇报的也不一样。

在王安石推行新政如火如荼时期,苏轼历数新政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敢于直谏,敢讲真话的苏轼,与变法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争辩。

自然遭到外放的命运,被下放到杭州担任通判。

虽然苏轼被外放,但是在最高统治阶层心中的地位还是不低的。

所以沈括被宋神宗派到杭州监督变法事宜的时候,还特地嘱咐沈括要格外关照苏轼。

沈括到杭州见到苏轼后,嘘寒一番,回忆往事,临走时向苏轼索要新作。

沉浸在昔日旧友相逢中的苏轼,向来性情耿直,没有多想,就把当时许多诗词近作等手书一份给沈括。

其中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