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矫情书院>玄幻魔法>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293章 北宋神人沈括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93章 北宋神人沈括(3 / 4)

就有引发文字狱大案的《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其中有一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蜇龙知”。

沈括拿着苏轼的礼物回到京城后,始终想把苏轼往死里整的御史找到沈括索要苏轼的礼物。

但御史的文字敏感度并不高,看了半天也没看出他们想要的东西来。

本来就凭御史的政治素养,加上宋神宗的欣赏,苏轼也就没什么大事。

但沈括忽然意识到还有人要搞苏轼,于是自告奋勇琢磨苏轼的那首诗。

皇天不负有心人,沈括真就琢磨出来了。

按照沈括所说的,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蜇龙知,这两句诗是在隐刺皇帝。

皇帝如飞龙在天,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寻蜇龙,哪里有这样的臣子。

沈括这一搞,御史跳了出来,把苏轼的《杭州纪事诗》曲解得神鬼共怒。

比如诗句“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御史认定苏轼是在指责兴修水利的这项措施简直一塌糊涂。

诗句“岂是闻韶忘解味,迩来三月食无盐”,御史认定苏轼是在讽刺禁止人民卖盐。

最终,御史认定苏轼不仅与新政对着干。

而且讥讽皇上,罪大恶极,应该处死刑。

宋神宗在这样的证据面前,没有任何理由袒护苏轼。

于是,苏轼被免职逮捕下狱,押送京城交御史台审讯。

这样,牵连苏轼三十多位亲友,涉及一百多首诗词的文字狱大案拉开帷幕。

宋朝的御史台又被称为乌台,于是这起案件又被称为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后,沈括的名声臭了,从此彻底退出了北宋的政治舞台。

“沈括查访两浙时,发现了新法执行中有伤害普通自耕农等弊端。”

“在三司使任上时,沈括上疏详述了新法的一些弊端,提出差役法和免役法的折中方案。”

“因王安石于熙宁九年十月辞去宰相,而沈括的上疏在十一月份,由此给人落下反复小人的话柄。”

“宰相吴充是保守派,问沈括免役法既然好,老百姓为何一直诋毁和反对它。”

“沈括就说新法在施行中的确有一些弊端,于是被御史弹劾说是对役法的言行前后反复。”

“沈括就被罢免了三司使,改任延州知州。”

“到延州后,沈括亲自酌酒,令百姓中的清白子弟比赛骑马射箭,奖励能力超群者。”

“百姓们激动喜悦,争相前往唯恐错过比赛。”

“沈括又挑选能射穿箭靶、飞身上车的人千余名,将这些人都补充到中军,延州军队的声威一下就超过了其他州府。”

“京城禁军被派往边境驻防,朝廷赏赐他们两次却没有赏赐地方军。”

“沈括认为地方守军每一年都有战斗,在赏赐上却被区别对待,容易引起变乱。”

“于是将赏赐的敕书藏了起来,假托朝廷的命令赐给地方军队几万钱,并将此事上报朝廷。”

“宋神宗下诏说这是枢密院的失误,若不是沈括看到问题的要害,必然军政会产生混乱。”

“这件事之后,有来不及请示报告的又需要决断的,沈括均可自行处理。”

“皇城使以下的官职,沈括有以朝廷名义补授的权力。”

“朝廷军队到五原却遭遇大雪,粮饷受阻没能及时运到。”

“眼看部队就要出乱子,将领非但不履职安抚士兵,反而带着自己的兵先逃了。”

“一时间这三万多兵士就要涌进延州城,处理不当必将酿成兵乱殃及百姓。”

“沈括做出决定,出城用酒食接待回来的军队,只得到几千人。”

“沈括佯装不知他们是逃兵,还轻描淡写问他们的领队是谁。”

“士兵们看不追究他们,就放心回营了。”

“就这样,不到十天,溃散的士兵全回来了。”

张居正:沈括两面三刀的政治投机行为,最终还是付出了相应的代价。

王安石变法遇到极大的阻力,多次请求辞相后,终获批准。

吴充是王安石同年进士,又是儿女亲家。

王安石就推举吴充代替自己,继续完成变法事业,没想到吴充政治主张并不完全与王安石相同。

这时,沈括已官至掌管全国财政的三司使,想更上一层楼。

沈括瞅准了新任宰相与下野宰相之间的罅隙,觉得是个可以利用的机会。

于是沈括就给新任宰相吴充呈上条陈,历数新法的诸多不便。

吴充把条陈藏在衣袖里,准备呈给宋神宗。

本来这是密件,却被御史知道了,就给皇帝上了奏折。

批评沈括反复无常,前面刚说新法绝对不会扰民,现在又说新法的诸多不便,岂不自相矛盾。

宋神宗早就反感沈括见风使舵的一套做法,便借机免去沈括翰林学士的官职,贬到外地。

一年后,原本宋神宗打算重新起用沈括。

但御史再次上书,批评沈括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于是宋神宗发下去的诏命又被撤回了。

由于沈括在道德方面的小人行径,使得沈括彻底断绝了官场生涯,从而导致了最终的悲惨命运。

沈括在北宋是学问最为广博丰富的,对于当时制度、文化沿袭、人物事迹等了然于胸,对天文、算法、音律等尤其钻研的深透。

尽管他也承认沈括的才华确实无可争议,但怎么也掩盖不了道德方面的败坏。

“公元0年,朝廷官员来到延州,要修建永乐城并获得了皇帝批准。”

“宋朝修永乐城令西夏感到威胁,重兵进攻永乐城。”

“沈括建议守城方略,朝廷官员轻视敌人,并不听从。”

“半夜西夏突然攻城,永乐城陷落,生还的将士很少。”

“沈括被问责贬为员外郎,往随州安置。”

“直到公元0年因沈括编撰《天下州县图》完成有功,朝廷诏令表彰。”

“沈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