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奶奶还不是成果和获奖间隔最久的诺奖得主。
诺奖历史上曾有一人,从成果做出到最终获奖,等待了足足49年。
他就是此时被侯星远搀扶着的小老头——
彼得·希格斯。
也就是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的提出人。
没错。
2012年发布会发布的希格斯粒子成果,便是验证了彼得·希格斯的猜想。
很多人曾经在读书的时候,或许都好奇过一个问题:
如果质量不存在,宇宙会变成什么样呢?
你我轻飘飘的和鬼一样?
答桉并非如此。
如果质量不存在。
首先夸克、w玻色子、z玻色子的质量都会变为零。
由于像质子、中子一类复合粒子的质量,只有约1是归因于其所含有的夸克,它们的性质只会有些小改变。
t子、μ子的质量也会变为零,但是它们与现实生活没什么关系。
可电子就不一样了。
电子质量越小,原子的尺寸越大。
当电子质量变为零之时。
超特大尺寸的原子就会因相互碰撞而将整个原子拆散,所有原子核与电子会混合在一起。
也就是原子无法单独存在,也不会有水、空气与人类所生存的世界,所有都将归于混沌。
因此我们这个世界,必须要有一个赋予质量的机制存在。
但这个机制是怎么样的呢?
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也就是我们现有物理世界观的基础,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提供答桉。
直到1964年。
希格斯出现了。
他提出了希格斯标量场的概念,亲手建立了希格斯机制。
在希格斯机制中。
w玻色子与z玻色子比较简单,借着应用希格斯机制于希格斯场而获得质量。
费米子则借着应用希格斯机制于希格斯场与费米子场的汤川耦合,从而获得质量。
至于传递质量的粒子,就是希格斯玻色子。
这个粒子的存在让我们的世界不再一片混沌,犹如西方的上帝或者东方的盘古一般开天辟地。
所以又取名郑吒粒子错了错了,上帝粒子。
可惜就像此前提及过的霍金。
一个理论在没有得到最终的证实时,无论它多么优美多么符合逻辑,它都没有办法获得诺奖。
一如爱因斯坦,获奖的原因不是相对论,而是光电效应。
可寻找希格斯粒子的难度嘛
举个数据吧。
希格斯玻色子仅在大约每十亿次质子碰撞中出现一次,而且它的寿命与欧鳇一样极其短暂:
它会在不到万亿分之一秒后再次衰变。
因此希格斯粒子不能直接测量或观察,它只能通过它留下的衰变产物来追踪。
不幸的是。
这些由基本粒子组成,例如光子对、μ子或z玻色子,当无数其他碰撞产物衰变时
它们也会释放出来相似或者相同的一些痕迹。
因此想找到希格斯粒子,实在犹如大海捞针。
lhc从2008年开始启动,直到2012年7月,方才找到了希格斯粒子的踪迹。
这也一举将希格斯本人推上了神坛。
在希格斯粒子发现之前,希格斯大概属于朗道排名3档的物理学家。
但在希格斯粒子发现之后。
他直接窜到了15档以上,接近1档。
如果擅自把朗道排名再做个细分,希格斯大概能在12到13左右。
便是在人类历史物理学家的总排名上,希格斯也能稳居前50。
在现如今的物理界中。
他大概和19年去世的盖尔曼同档,略逊色于杨老、正在icu的格拉肖以及21年去世的温伯格。
某种程度上来说。
希格斯就和马克来来是球盲鉴定器一样。
那些所谓的物理排名中能见到他的一不定准——因为他有可能排很靠前,也可能很靠后。
但没有希格斯的排名,一定不准。
如今的希格斯已经94岁高龄了,去年才刚做了心脏搭桥手术,身体一直在恢复中。
他能够亲自前来现场,徐云确实有些意外。
不过转念一想,这种行为倒也合理。
毕竟暗物质这东西,可是整整三代科学家所追求的目标呢
希格斯怕不怕死徐云作为非当事人不知道、也没资格做猜测。
但可以肯定的是。
如果不亲眼见证这次发布会,希格斯即便是死,也决然会心有遗憾。
求知欲胜过了对死亡的恐惧,所以他出现在了这里。
当然了。
求知欲再旺盛,希格斯的年龄还是摆在那边。
接近十个小时的长途飞行,令他的精神相当萎靡。
因此除了那位川蜀高官上前问候了一声外,希格斯没与任何人打招呼,很快便被带离了现场。
待希格斯离开后。
侯星远再次回到了原先的位置上。
并且保持了站姿,没有坐下。
徐云注意到。
此时航班信息上最近的一个架次,都还要二十分钟落地呢。
即便来者的行李不需要自取,算上通行时间,至少也要半个小时。
也就是说
处于对方的身份或者贡献,侯星远要在这儿白站半个小时。
纵观现如今的物理界。
享有这种资格的大老,全球都不过三指之数。
这又会是谁呢
过了大概二十多分钟。
在时间接近午夜零点的时候。
特殊通道的尽头,传来了一阵车轮滚动的声音。
半分钟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