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时,皇城和宫城大明宫的鼓楼同时敲响钟声,下衙的时刻到了。各级官员和属吏们三三两两出了官署,或骑马或坐公共马车各回各家,也有同僚约了去酒楼茶肆伎曲吃酒喝茶做诗赋,也有去戏楼子里听说书、看木傀儡戏或新出的话本戏,或去百戏场看杂耍百戏,也有去跑马场或马球场、蹴鞠场看赛事的,或去东南西三市转一转,也有去斗场的,观看各种禽斗兽斗还有人斗……总之,天气虽然热,官员们闲娱的乐子还是一样不落。
魏重润的尚书省官衙是在皇城内,与北面的旧宫太极宫仅隔了一条横街,但与新宫大明宫就有比较远的距离了,魏重润一般上午在大明宫中朝的政事堂内,下午则回尚书省处政。这日的堂议是在午膳前结束,魏重润用完宰相堂食后,便出宫回了尚书省——下午宰相各自处政,不会再有堂议,除非特别重要紧急的事务,今日议案虽然悬而未决,但显然还不具备打破这个规例的资格。申时钟响后,魏重润也下衙出了省,出皇城后回了本务坊的宰相官邸。
但他回府后换了身便服,带上两名登极境护卫,又策马出了府。
魏重润当然不是去游玩娱乐,他平时除了和同僚必要的应酬外,一般多是微服逛市集了解民情,或者去计然学会处理学务,或者去公利图书楼阅读书籍,有时也去里面的书画厅观赏不允许外借的书画,那里有皇室贡献出的名家真迹,也有大唐历代书画家临摹的名画佳作,当然最多的,是大唐书画大家们本人的作品,免费赠给公利图书楼收藏,供公众观阅。有时魏重润也去公利图书楼的辩书楼,那是另外一座楼,建为一间间的独立小厅,用于阅书者交流学问,士农工商各民皆有出入,还有僧侣道士,和持有居留凭历的外国人,形成了各种交流圈子——魏重润常去这里,因为可以听到不同阶层的声音。
他这会出府的目的地就是图书楼的辩书楼。
他要去的是帝国最大的公利图书楼,即世宗皇帝下诏敕建的第一座公利图书楼,坐落在西城光德坊,西边隔着一条大街就是有名的长安西市,每日有几十万人流来去,和物贵价高的东市相比,西市更加平民化。而且京兆府就在光德坊内,出入办事的官吏和百姓很多,也就方便了顺道去图书楼看书或查阅资料。——世宗将图书楼建在这里是极费苦心的。
魏重润带着护卫在图书楼外下了马,便有杂役上来将马牵去马厩。这是规矩,进图书楼求取知识要用自己的脚走进去,不能以车马代步。
魏重润习惯性的仰望,高高的门楼上悬挂着世宗皇帝的御笔横匾:天一公利图书楼。
“天一”取天一生水之意,避火,同时也包含着天下第一座公利图书楼的意思。而到后来地方上各道陆续建起公利图书楼后,这座天一图书楼楼又有了“天下第一大、藏书第一多”的意思,还有足不出户便可知天下、知世界,这也是天下第一。因为这座图书楼里还有很多用唐语翻译的外国书籍,其内容包罗万象,而且收藏了许多名家游记,不仅有大唐天南海北的各地胜景,还有探险家们游历海外诸国的游记,有地理、风景、人物、风俗等等,真可谓地理厅中待一月,不知天下那也难。
魏重润年轻时也喜欢去地理厅,除了那些书籍外,最吸引他目光的就是从空中悬下来的地球仪,机关的操控,缓慢而不停止的由西向东自转着,站在一个地方不动,就能看清整个世界,让人震撼又澎湃。站在那颗巨大的星球下面仰望整个世界,顿生一种渺小感。但对他们这些年轻人又激出热血的奋发感——天地如此之广,世界如此之大,岂可居于井底而观天?岂可拘于斗室而不高飞?但当魏重润做了宰相后,立到下面时,就生出另一种感慨:大唐帝国如此强盛,在整个世界中却也只是小小一片。这时他禁不住想:年轻学子提起高宗就称“圣高武”,热血景仰,应该与这位陛下将大唐的疆土从一匹骏马扩大到一头巨象很有关系吧!……这真是,直观的冲击,哪个男儿没有建立功业、驰骋天地的野心?这个东西也很能激起君王的开疆拓土欲/望。从此之后,魏重润便很少去地理厅,相比那位开拓疆土的铁血陛下,他更敬仰开启民智的世宗、改善民生的昭宗。
是以,当这位宰相接到李毓祯提交的两份议案时,他心中极为高兴,这都是有利于改善民生的啊,尽管知道这位殿下不可能出于“爱民如子”的情怀,但她能有帝王的责任心,关注民生并付诸行动,魏重润就很满意了。
他下马后没有直接入大门,而是在门楼外的照壁前先长揖一礼。
照壁是用光亮鉴人的黑色云滇石镶成,上面是世宗亲笔的敕文,一年前新髹了金,光采耀目,正楷笔体苍劲又朴实,写的是普通百姓都能懂的大白话:
“朕希望:我的每一个子民,都能自由的读书,识字,拥有得到知识的权利。因为知识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它能让我们聪明、智慧,脱离无知、愚昧;它能让我们不再贫穷,变得富有;它能让我们脱离疾病,拥有健康;它能让我们脱离弱小,变得强大;它能让我们脱离低劣,成为受人尊敬的高尚人。知识就是阳光,不论贵贱、男女、肤色、族别,它都平等的洒在我们身上。在知识面前,我们是平等的。但只有怀着一颗诚敬的心,不怕辛苦,不怕他人的嘲笑,努力向学,谦虚求教的人,才能得到知识的回报。”
这段敕文镌刻在每一座公利图书楼的照壁上,每一个进入图书楼阅书的人,首先看到的就是这段“任何人都有权利读书”的圣言,它像火炬一样,照亮了很多人的心。这些人,不仅仅是大唐的人。
魏重润即使已经读过许多遍,每次站到它下面时,他还是会一字一句的读出来。他永远记得,当年那个衣着寒酸薄底鞋子磨破的少年,靠着双脚走了一百里路,站到州里那座图书楼的照壁下时,是怎样的热泪盈眶!他没有钱,但只要踏进前方那道门,就有无数册书籍供他阅读汲取,那些宝贵的知识,不需要他掏钱,只需要一颗诚敬、不畏艰苦的心,而这些,恰恰是他不缺乏的。
世宗给他们敞开的,何止是一扇大门,而是一个缀满明珠宝玉的殿堂。
魏重润每次诵读时都在心里告诫:不要忘了以前,那个贫穷的,只能喝粥勒紧裤带苦读的少年。
魏重润进了大门后就去了辩书楼,上到二楼一间门楣题着“洞香春”的小厅,门边有镀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