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01章(3 / 5)

风听后,深感悲痛,他决定追封孙传庭,以表彰他的功绩,让这位忠臣的英名得以流传后世。

满朝文武大臣都纷纷附和,表示赞同。林小风看着众臣,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他缓缓说道:“孙传庭虽然是个文臣,但却有着武将的才华和勇气。他忠诚勇敢,出类拔萃,是个真正的忠臣义士。朕为他感到自豪,也为他的牺牲感到悲痛。”

然而,也有人持不同意见,他们认为孙传庭其实不必以死明志,他可以选择退守其他城池,以时间换空间,或许还能改写历史。但可惜的是,林小风的性格和决策最终逼得孙传庭走上了绝路,这也成为了林小风心中永远的痛。

在追封孙传庭的问题上,大臣们又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终,经过商议,决定追封孙传庭为“忠武”,这是武将的最高荣誉之一。林小风虽然没有直接表态,但他对李邦华等人的意见表示了默许和支持,他的每一个决策都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前途,他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

这场关于孙传庭的追封讨论,不仅展现了明朝末年复杂的政治局势,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忠臣义士的崇敬和缅怀之情。而林小风作为皇帝,虽然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他的每一个决策都需谨慎再谨慎,因为每一个决定都可能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命运。

皇极殿内,烛光摇曳,映照着大臣们凝重而深思的面容。他们围坐一堂,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讨论声此起彼伏,但这次不同往日,没有激烈的争吵和指责,只有一股沉重而庄严的氛围弥漫在空气中。大殿的梁柱上雕刻着繁复的图腾,似乎也在静静地倾听着这场关于国家命运的讨论。

过了一会儿,林小风大人站了出来。他身穿一袭深紫色的官服,衣襟上绣着金色的线条,在烛光下熠熠生辉。他的眼神深邃而坚定,仿佛已经深思熟虑了许久。他庄重地说道:“我们决定追赠孙传庭为太子太保,并追封为平远伯,赐予他‘忠武’的谥号,让他的名号永远被供奉在旌忠祠中。”他的声音回荡在大殿之中,每一个字都像是敲打在众臣的心上。

郭天阳大人随即宣读了这一旨意,他的声音清晰而有力,每一个音节都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威严。孙传庭的荣誉得以正式确立,大殿内响起了一阵低沉的赞同声,这是对一位忠臣的最高敬意。

紧接着,前山西总兵官周遇吉、前宣大总督卢象升、前蓟辽督师孙承宗等一众忠臣良将,也都被赐予了应有的封赏和荣誉。他们的名字在大殿内回荡,每一个都承载着一段辉煌的历史和无尽的荣耀。

然而,对于登莱巡抚孙元化和前陕西总督郑崇俭,由于林小风大人亲自裁定他们的罪行,因此并未在此次得到平反。皇帝的面子如同千金之重,怎能轻易违背先前的决定?但林小风大人心中已有计较,他打算将这份平反的心愿留给未来的皇帝朱慈烺去完成。他深知,这样既能收拢人心,又能稳固皇位,真是一举两得的好计策。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睿智的光芒,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的景象。

一个多时辰的朝会下来,大殿内的气氛逐渐变得沉重起来。那些与受封者交情深厚的大臣们,心中更是五味杂陈。他们有的低头沉思,有的默默流泪,为朝廷未忘功臣之喜,也为故人已逝、壮志未酬之悲。他们不禁想象,如果这些英雄豪杰仍健在,大明王朝定能展现出另一番繁荣景象。大殿外的风轻轻吹过,似乎也在为这些忠臣的逝去而哀叹。

待朝堂再次恢复平静,李邦华大人挺身而出,向林小风皇上呈上奏章。他的步伐稳健而坚定,仿佛每一步都踏在了大臣们的心上。他恭敬地行礼后,说道:“陛下,臣有要事禀报。”

林小风皇上端坐在龙椅上,神色淡然地回应道:“准奏。”他的目光深邃而威严,仿佛能洞察一切。

李邦华大人恭敬地行了礼,然后说道:“如今国家内忧外患,天灾人祸接踵而至。虽然我们已经免除了部分田赋,但饥荒依然广泛存在。臣与内阁商议后决定,采取赈灾措施来安抚流民。”他的声音虽然低沉,但却透露出一种坚定的决心。

一听到“赈灾”二字,朝堂上顿时变得更加寂静无声。赈灾乃是关乎国家安危的大事,但在乱世之中,想要成功实施却难上加难。成功了或许得不到什么功劳,一旦失败却可能遭受责备。更何况,灾民之中往往容易滋生叛乱,这让大臣们都不禁感到头疼不已。因此,当李邦华大人提出赈灾之策时,众人都选择了沉默不语。

然而,李邦华大人却并未因此而气馁。他仔细观察着众人的表情变化,心中暗自盘算着如何说服这些顽固的大臣。他继续说道:“暂且不论外患内忧之事吧。我们之所以屡次剿灭不了流贼,就是因为他们每到一处都能吸引大量的灾民加入;而建奴之所以难以平定,也是因为我们兵力不足所致。因此,内阁决定废除旧有的赈灾方法,转而采用新的策略:一是以兵代赈,二是以工代赈。”

随后,他详细阐述了这两种策略的具体实施方法。他的话语清晰而有力,每一个字都像是打在了大臣们的心上。他说道:“对于轻灾区,我们可以招募灾民来制作箭矢、长矛等兵器,这样既解决了朝廷的兵器需求,又拯救了灾民的性命。而对于重灾区,我们可以组织灾民参与军队的修建工作,以工代赈,既解决了灾民的生计问题,又增强了国家的防御能力。”

对于以工代赈的费用问题,户科给事中提出了质疑。但李邦华大人却笑着回应道:“我所说的‘工’并非是指修建官道等工程,而是指与军队相关的工作。我们可以利用灾民的劳动力来增强国家的军事实力,这是一笔划算的买卖。”他的笑容中透露出一种自信和智慧的光芒,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的胜利。

工科给事中又反驳说兵器制作并非易事,但李邦华大人却反驳道:“箭杆、长矛等兵器制作起来并不复杂,只要有匠人指导即可。我们可以从军队中挑选出有经验的匠人来指导灾民进行制作,这样既能保证兵器的质量,又能解决灾民的生计问题。”他的话语中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和决心。

见无人再提出异议,李邦华大人又接着介绍了针对轻灾区采取的以工代赈措施。这一举措再次引发了朝堂上的热烈讨论。户部官员们纷纷担忧自己会被派去负责赈灾工作,但邵师韩大人及时站出来安抚大家说人选尚未确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