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矫情书院>历史军事>大明:开局皇长孙,爷爷朱屠夫> 第618章商人和官员的郁闷,这下发不了财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18章商人和官员的郁闷,这下发不了财了(1 / 2)

商人最重要的是什么?

嗅觉。

无论是海贸还是工厂,都是有嗅觉的人发了财。

商业越来越发达,大明所滋生出来的商人也就越来越多。

当这个行业开始卷起来时,比拼的就是谁消息更灵,谁更有嗅觉。

只要放出西安改名一事,肯定会有大批商人前赴后继的前往西安买地。

即便他们不清楚迁都之事,但也愿意去赌这一回。

风险与收益向来都是共存,更何况西安收购土地根本算不上有什么风险。

经过商人们的这一倒腾,西安的房价肯定会大肆上涨,十分不利于朝廷安排迁都之事。

光是其中的花销,就有可能会上涨好几倍。

朱元璋此时却显得有些犹豫。

他心中还是想第一时间公布此则消息,不想一直拖着。

思索片刻后,朱元璋说道:

“迁都前我们肯定还要对西安的皇宫进行修缮,只有皇宫建成,我们才可整体搬迁。”

“修缮皇宫自然需要很多人力物力,许多商人一看便知道是怎么回事,迁都之事根本藏不住。”

“即便是现在不说,过几天肯定还会走漏风声。”

“咱是这么想的,直接下一道谕旨,勒令西安从今天开始不许再买卖土地,不得进行任何有关田产的交易,一旦发现,直接严办。”

“如此一来便能有效解决房价问题,朝廷补偿时也能按一般的价格来走。”

“这些商人见无利可图,肯定会断了这份念想。”

朱雄英听后点了点头,这倒也是个办法。

皇权凌驾于法律之上,旨令一下自然没有人再敢动这份歪心思。

“皇爷爷圣明,孙儿怎么就没有想到这么好的办法。”

“虽直接了些,但着实有效。”

朱雄英盛赞道。

虽说这种法子粗暴了些,但架不住他有效。

这样一来,便不用再担心费用问题了。

二人商议完迁都之事后,朱雄英便开始命人对西安的皇宫进行一番改造。

这些前去修缮皇宫的,都是大明顶尖的工匠,其中还包含了一些朱雄英先前在海外招募的工匠。

次日早朝,朱元璋直接宣布了西安改名之事。

同时,还一同宣布了立长安为新都城。

两则重磅消息一出,朝堂上下瞬间炸开了锅。

对于迁都的事,大臣们其实是知道的,只是没有想过会这么快就定下来。

先前朱元璋早在朝堂之上和大臣们商量过此事,但每次都没议出个结果来。

没想到今日,毫无预兆的就直接定夺下来。

百官收到消息后全都各怀鬼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心思。

有很多官员都想着赶紧把消息透露给自己的家族,这样便可以从中狠狠地捞上一笔。

若是能赶在迁都前在长安购上一处房产,那可是一本万利。

利润高,还不用担风险。

这种好事谁不乐意做?

上头查下来,难道能怪自己在长安买房不成?

但他们能想到的,难道皇上和太孙殿下想不到?

宣布完两则重磅消息过后,朱元璋便再次宣布了第三则消息。

第三则消息虽然不如前两则消息劲爆,但对官员的冲击也不小。

“为了避免长安城出现房价飙涨的现象,咱和大孙经过商议一番后决定,从今日起,禁止任何人在长安城买卖地产,一经发现,直接就地问斩!”

“若是发现有官员在暗中作祟,诛九族!”

朱元璋冷声道。

底下的官员许多都泄了气,他们想发财的美梦算是做不成了。

虽说朱元璋已经下发了谕旨,但也不能保证彻底了断此事。

在如此大的利润面前,肯定会有不少人前赴后继。

况且应天府距离长安遥远,监管力度自然不可能有多严厉。

当地官员势必会和商人串通一气,借着风口在长安倒卖房产。

朱雄英早就料到会有此事发生,早在前一天便派出大批锦衣卫就地勘察。

凡是发现倒卖房产的,不用上报直接就地问斩。

迁都长安的消息,很快登上了大明民报。

应天府的百姓对此反应十分强烈。

一个国家往往是都城最为繁华,经济最为发达。

应天府作为大明的都城,这么多年自然吃了不少大明发展所带来的红利。

百姓手里的余钱自然是要比其他地方的多出不少。

但现如今,大明决定迁都长安。

应天府的经济肯定也会跟着衰退,就拿房价来说,迁都当天应天府的房价便下降了整整一成。

百姓虽然对此多有怨言,但朝廷已经决定的事岂是他们能随意改变的。

与此同时,长安也要开始进行第一轮的修缮工作了。

朱雄英首先要做的并非是修缮皇宫,而是疏通渭河。

这工程量可不小,必定要消耗大明不少的人力和物力。

长安虽然紧邻黄河,但是以现在的技术根本没有办法在黄河上通船,所以只能把注意力放到渭河身上。

作为都城,海上航线是十分重要的。

水路在现在的明朝算是比较快的运货方式,疏通水路后迁都之事的效率便会快上好几倍。

现在的渭河虽然可以通往船只,但其含沙量极高。

若是现在放任不管,则日后肯定会出现问题。

迁都,乃百年大计,自然不能含糊。

朱雄英当天直接下令,严禁在渭河周边砍伐树木,若有发现,一律问斩。

此举关系到长安的货运问题,自然不能含糊。

朱雄英和朱元璋在处理长安之事时,用的刑罚基本上都是就地问斩。

长安距离应天府遥远,许多政策自然不能完全落实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