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还是一种制度。当时的政治传统重法不重人。官再不好,也能做官;吏再有才有德,还是做不了官。而一切文书簿籍,例案掌故,却全经他们手,他们便操纵这些来束缚他们的长官。
现代一般人都说中国人不讲法,其实中国政治的传统毛病,就在太讲法,什么事都依法办。一条条文进出,一个字两个字,往往上下往复,把紧要公事都停顿了。
吏胥政治之又一面,便是今天所谓的文书政治。这是中国传统政治里的尚文之弊。两汉政治的好处,便在其质实少文。而尚文政治之害处,则最易在政治的下层低层暴露。
考试制度自唐到宋,可以说没有大变动,到明代变动就大了。后来清代的考试,都从明代沿下。
唐宋两代的考试,由民间先在地方呈报,由地方送上中央,这些人就叫进士。考取后称进士及第,因此主要的考试只有一次。
到了明代,因为报考的人数多了,才分为几次考。第一是府县考,录取了叫入学,又叫县学生,俗称秀才。其次是省试,考试地点在各省省会,这叫乡试,中试者俗称举人。各省举人再送到中央,集合会考,这叫会试。会试中试,始是进士,也叫进士及第。
明制进士及第后,还该留在中央政府读书,由中央派前辈进士出身的人来教。照例,要待这些进士读书满三年,再加一次考试,成绩好的就得进翰林院。
明代风尚,极看重进士和翰林,非进士和翰林就不能做大官。而明以前的科举,只要进士及第后,即便分发服务,依其行政成绩逐渐上升。
我们不能说科举场中有阶级,但却有流品。从两汉到唐宋,任何人都得从小官先做起,但人人都有当大官的希望。明以后,科举分为两层,下层是秀才、举人,没法当大官。
这种制度,依然是重法不重人。但平心而论,此项制度也有好处。科举本只能物色人才,并不能培植人才,而在明清两代进士翰林制度下,却可培植些人才。
汉代培养人才的是掾属。唐代培养人才在门第。宋代培养人才在馆阅校理之职。到明清两代,开始把培养人才的机构归并到考试制度里。
说到八股文,这是明代考试制度里最坏的一件事。从明代下半期到清代末期三四百年间,八股文考试残害了很多读书人。
不过,也不能说八股文是皇帝故意的愚民政策。当知任何一制度,很难说由一二人所发明,所制定。正因当时应考人太多了,录取标准总成为问题。考试制度演变到明代,在经义中渐渐演变出一个一定的格式来,违反了这个格式就不取。这不过是一个客观测验标准。刚开始的目的是录取真人才,然而后来人才为此也消磨尽了。
从明到清,国家对于赋役,都有一种重要的册籍,名叫黄册和鱼鳞册。黄册是登记户口的,鱼鳞册是登记田亩的。
在此项册子上,不仅便利了政府收租的手续,而且实在是不便于民间之兼并。我们只看明代黄册制度,便可由此想象唐代的账籍制度,在他们初创法时是各有一番精密恳切的用意的。但所有制度,时间隔久了,便弊端丛生。
明代还有一条鞭法。所谓一条鞭,是把民间差役杂项,一并归入田赋项下,计亩征银,以求手续之简便。
任何一时期的各项制度,必然会互相配合,互相牵动影响,而形成一整套。即就土地制度和租税制度论,此两项制度之互相配合,及其互相牵动影响之处特别大。
说到兵制,明代武功较之唐代相差不大。明太.祖平天下,原定有卫、所制度,其实也就如唐代的府兵制,不过名称不同而已。遇到出兵打仗,由朝廷派一个将军,叫做总兵官,所带的便是卫所军队。战事结束,总兵官把兵权交出,军队回归卫所。平时卫所军给田自养,国家不要他赋税,这种制度还是同府兵制一样。
专就政治讲,每一制度,只要推行到两三百年,总不免出毛病。我们的武力方面,经过几百年太平,是会衰落的。突然出来一个满清,抵不住,也不足为怪。
站在历史立场看,应该有一历史的说法。所谓历史的说法,便是根据历史,把具体事实来说明。我们要分析那时的具体情况,换言之,我们要找出历史材料,来说明当时究竟失败在哪里。
五、清代
我们讲政治制度,有一些确实是制度,有一些则只能叫做事件或法术。制度指政而言,法术只是些事情或手段,不好说是政治。大抵制度是出之于公的,在公的用心下形成一些度量分寸是制度。而法术则出之于私,因此没有一定恰好的节限。
清代可以说全没有制度,它所有的制度,都是根据明代,而在明代的制度里再加上他们许多的私心。这种私心,可说是一种“部族政权”的私心。一切由满洲部族的私心出发,所以全只有法术,更不见制度。
西方人将政治,一定先要讲主权。他们的政治思想,很多是建立在主权观念上。中国人讲政治,一向看重在职责。主权的背后是一种自由意志,若不论主权而论职责,职责所在,应有尽力践行之道义,便无所谓自由。
若说政权,中国应该是一种士人政权,政治大权都掌握在士——读书人手里,从汉到明都如此。在制度规定上,读书人是绝对没有世袭特权的,因此中国社会上的读书人,士,只是一种流品,而不成为阶级。
在中国整部历史中,除士人政权外,常有一种特殊的政权,那便是部族政权。部族政权者便是把政权掌握在某一个部族的手里,这便是中国历史上的异族政权了。皇帝代替宰相是制度上的改变,不是理论上的翻新。只有部族政权,才开始用另一批人代替读书人。若说她们是□□,则该是部族□□,而仍非皇帝□□。
清代政权始终要偏袒满洲人,须满洲人在后拥护,才能控制牢固,这便是这一政权的私心。在这种私心下,它就需要一种法术。
到雍正时,又在内阁外另添一军机处。顾名思义,内阁还像是文治,而军机处则明明是一种军事统制的名称。政府最高出命权属于皇帝,军机处不过是皇帝御用的秘书。
清代政府发布最高命令的手续,又是非常不合理的。最高命令称上谕,上谕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第一种都是些比较无关紧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