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辩书里说的是同一件事情吗?
蔡邕答:
“我觉得是。”
张静于是引用答辩书为文书,并送到刘宏书案。
这让刘宏看了,心里也不高兴。
再加上有那些进谗的常侍近臣。
比如王甫、曹节、程璜等。
有他们在禁中反对,一定要加害蔡邕的。
他们恳请刘宏一定要把蔡邕下狱,彻底查讯。
这刘宏本来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糊涂人,也就依从所请。
决定送蔡邕、蔡质正式进入洛阳诏狱。
有司不敢忤逆圣旨。
况且还受程璜暗中嘱托。
决定屈打成招,办成铁案。
蔡质受刑不住,惨死在狱中。
蔡邕得知,悲痛欲绝。
这个叔父与自己情同父子!
如今却因自己而受牵连。
这让人情何以堪!
最后给他定的罪名是:
以仇怨奉公,谋害大臣。
处置呢?
因属大不敬之罪,所以弃市。
这下满朝哗然。
所谓十步之内,必有芳草。
也不是谁都想看到蔡邕这样的结果的。
比如中常侍吕强。
他怜悯蔡邕无罪,不忍坐视,便挺身出来。
借着自己也是中常侍的身份,来到刘宏跟前力保蔡邕,并叩头请求宽恕。
这个吕强,表字汉盛,河南成皋人。
虽与程璜同为宦者,但性格与程璜不同,是个清正公忠的好侍臣。
他十五岁便以刑人的身份,作为宦者担任小黄门,后再迁中常侍。
刘宏元服时,依例封赏宦者,吕强被封为都乡侯。
但吕强坚决推辞,不肯受。
刘宏也就随他了。
当时吕强的一篇上疏表文,名震内外。
主要意思有三:
其一,当年高祖约定没有军功不能封侯,但现在很多宦者被封列侯,权倾朝野,而他们的亲族在地方为非作歹,欺上瞒下,希望刘宏能够改正不好的惯例。
其二,现在后宫彩女有数千人,每天花费也很多。但民间黔首食不果腹,面有饥色。希望刘宏能够施仁政,轻徭赋,让黔首过上好日子。
其三,建议刘宏不要大兴土木,建造宫室,避免劳民伤财。而且不要让外戚干政,希望能够加以约束。
果然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这吕强的建议条条都是好的。
但得罪的人也是很多的。
比如第一条就得罪同为宦者的同僚。
第二条就得罪了刘宏。
刘宏是谁,他可是会让宫女们脱光衣服,赤身裸体嬉戏追逐的人呀。
第三条得罪太后,和刘宏老家河间亲戚。
所以吕强是宦者中的清流,也是与蔡邕同为政治小白的存在。
但也不仅仅只有吕强为蔡邕喊冤。
还有卢植。
他现在如愿以偿地在东观参与校正六经。
并且非常佩服蔡邕丰富的学识。
所以当他听到蔡邕被判死罪,也单独上书为蔡邕求情。
有人为蔡邕求情,刘宏冷静下来也想起与蔡邕的同门之情。
毕竟两人同为胡广的弟子。
有台阶就下了,刘宏也不含糊。
以蔡邕自辩说的也有些道理为由。
更以其罪不赦,其情可悯为借口。
下诏免蔡邕死罪,但要和家属要髡钳徙朔方,且不得以赦令除。
什么叫髡钳?
就是剃光头发,套上铁圈!
对从小灌输“身之发肤,受之父母”的儒学子弟来说。
这等羞辱像在心里剜割一般。
对四十六岁的蔡邕更是如此!
只是他心中还有所追求,也还有牵挂。
幼女初长,不能没了父亲的照料!
哪怕再难,也要挺住。
而叔父蔡质,与蔡邕更是情同父子。
叔父枉死狱中。
这孝如何守?
这仇如何报?
这冤如何申?
一切的一切,蔡邕不由泪眼婆娑。
茫然中仿佛又回到了延熹二年。
那年他二十七岁,已有一女,蔡贞姬。
此女后来嫁入泰山羊家。
就是时任南阳太守羊续的儿子羊衜,并成了羊衜继妻。
历史上他的两位女儿都无法有个好的出嫁仪式。
可能就是受蔡邕流放及后来流浪的影响.
长女贞姬只能成为人家继妻。
就是人家的续弦。
老婆死了后,再娶。
而次女昭姬,嫁的是病央央的卫仲道。
成亲没多久便死了。昭姬只能归宁回家。
结果又遇匈奴打到关东。
这才被虏。
这一切都在此埋下了根。
也是在延熹二年,他迎来人生中第一次的征辟。
由于妙操音律,被广为传播。
有常侍建言,因此刘志征辟其入京,为之鼓琴献艺。
被征辟竟是因为鼓琴献艺,而不是因为他引以为傲的学问。
这种期望的落差,让他心情低落。
但在时任陈留太守左敏的催促监督下。
他也只能心不甘情不愿地从陈留出发。
一路上走走停停,拿出生病等各种借口拖延时日。
恰巧又阴雨水患月余,道路通行困难。
于是他借机四处辗转。
一路上,他亲眼目睹:
受灾百姓们衣不蔽体,食不裹腹,哀鸿遍野,生灵涂炭,死伤无数。
百姓